目前分類:孤獨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蔡小乖
原文出處Deeps Gwai Plus

 台南的孔子廟,是台灣最早的孔廟,而孔廟的左學右廟的傳統格局規範,連帶的讓台灣第一所官方學校也誕生在府城(不過學校比廟更早蓋就是)。
 
 這全台首學格局不大,跨入德之門,穿小徑綠地,越過門檻踏入廳堂後,便可見正對面有著仿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刻寫的「大學」章句。正上方懸著的乾隆時代巡察台灣御史楊開鼎所題牌匾「明倫堂」,則揭櫫「明瞭『倫(人際關係)』」是求學問最重要的課題。
 
 明倫,也就是瞭解倫理、明白做人的道理。
 
 孔子說要「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再延伸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似乎,經營這些個人際關係,就是古代人生活的重心。
 
 儒學是顯學,倫理自孔子以降大概也成了華人的生活指標規範。所以,以你我的人際關係經營成果來看待、評斷一個人正不正常、成不成功、有沒有用好像也很理所當然。不過幸好現代社會開放多了,能接受不一樣的人生觀、能容忍不一樣的人格特質。
 
 縱然,這些所謂的公平或多元性的包容力量已經甚為發達,但大多數人還是「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當我們的人際互動應對行為不符合別人的期望平均值,「孤僻」、「怪胎」、「廢」,甚至更糟的評論還是會或直接或暗暗地向我們襲來。倘若如此,怎麼辦?
 
 建設夠正確的自我價值、擁有夠清楚明白的認知,應該還是能活出自己的正道;而如果正在為了不擅人際關係經營,又或疑惑著「為什麼老子(或老娘)就不能好好的一個人過生活?」,或許看了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的孤獨-solitude-這本書,就能找到答案,就會快樂很多、很多。
 
 東方有儒家提醒我們要「明倫」處世,在西方,同樣的有類似「如果沒有辦法經營親密的人際關係,你的人生就是不幸福的。」的普世價值觀。不過,說到底,人畢竟是種充滿變態矛盾性格的生物,而這可能跟天地陰陽調和生成有關係。
 
 有惡來凸顯善的可貴(或愚蠢)、有陰冷灰暗的角落讓我們感謝陽光灑下的溫暖(或礙事);所以我們喜歡親朋好友一起把酒言歡的熱鬧開懷,卻也痛恨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不識抬舉地在自己需要靜一靜的時候在一旁大聲喳呼。
 
 要從「大家混在一起」、「經營一段親密的兩人關係」或「獨處」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生命片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但哪一個選項都不會是絕對,很難有定論的原因,就是人會為了追求某個理想(或幸福)而隨時求變。
 
 當生理妥協於某種情境時,很多時候是因為身心都滿足了,但也有可能只是「剛好這樣也OK」,甚至心理渴望著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我想很多人很享受孤獨的時刻,真正會害怕的,應該是寂寞、或者無聊吧。
 
 孤獨的時候可以做很多事,可以天馬行空地幻想、可以不用掩藏本性地隨著好惡喜怒無常,可以自言自語給自個兒療傷......雖然獨處偶爾會感到寂寞或無聊,不過身處於很熱鬧、或者有著一大群人的場合中,還是會寂寞或無聊啊!所以,孤獨或跟人際熱絡頻繁的時空,其實根本就是一樣的存在條件,真正不同的,還是自己的性格、習慣,或觀念想法。
 
 「孤獨」這本書的問世,我想史脫爾醫生是希望能藉著這本書,闡明人對於人際關係投入的深淺,只能說是生活重心的不同,不應該以此做為幸福與否的絕對標準,更不該以此當成有(精神)病或沒病的評論依規。
 
 為此,他採用了很多心理、社會學者的角度和論述,佐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今(西方)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例子,從天才到一般人,從襁褓時期的嬰兒行為,一直到老年長者對生命的態度,將人際關係的良莠與「成功」與否,或平反、或驗證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全書各個章節,史脫爾提供大量的相關資訊,不下絕對的定論,卻能一邊讓孤獨的人感受到安慰與鼓勵,一邊給汲營人際關係、否定孤獨的人一個重新思考「人生價值」的機會。
 
 此外,史脫爾也提供了為人父母如何讓子女從小就能養成比較中庸性格的觀念,畢竟不管是太孤僻自閉或過度依賴人際關係的人,人生路走得肯定比較辛苦。(但這不表示人生就是悲慘不堪的!)
 
 從書中,可以知道獨處能力高低源自於幼時安全感的建立與否;可以了解孤獨如何有助於內心的整合,發揮想像力促使人類忘掉傷痛、持續進步;可以避免過度強制性的孤獨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體認「個人」意識建立的過程與重要性;可以了解到或許信仰神明與有效的自我對話之間,有著相當程度的雷同......這些知識、資訊,可都不比經營人際關係簡單,自然也不該輕易地忽略。
 
 改編自尼克洪比(Nick Hornby)小說about a boy的電影非關男孩,描述著玩世不恭的痞子哥兒威爾,因為幾段機緣擦出的火花而重新投入正常人際互動生活的過程,結局更以那句截自邦喬飛(Bon Jovi)歌曲的經典台詞:「沒有人是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事實上原出處應該是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沉思第十七篇(Meditation XVII))做為美好人生的一個註腳。
 
 電影裡,威爾終是找到了幸福人生的起點,而你的呢?我的呢?「孤獨」一書,給了我們「幸福絕大多數源自於親密關係」之外的思考,更提醒了與其爭論哪種人生模式才是王道,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適合的、要的,到底是什麼。有機會,何妨找找此書一讀?
 
 最後,雖然書裡提到的244個人物(天!比水滸傳的人物還要多了XD)都是西方人,不過閱讀過程,我倒又想到華人孤獨界的代表之一,即是和楊過生離16年,一個人在絕情谷底悠悠過活的小龍女!
 
 話說認為自己活不成、卻希望夫婿過仔好好活著、讓江蕙的「家後」一曲幫他時間帶走一切、解開喪妻之痛而跳下絕情谷的小龍女,因為身負冰魄銀針毒傷,所以一開始的獨居生活,重心乃在一邊想楊過一邊躺萬年玄冰療傷。
 
 接著在谷底發現了當年送給周伯通的玉蜂,開始了養蜂捕魚邊想楊過的農婦生活。
 
 身子好了,蜂也越養越多,依然想著楊過的小龍女,開始拿花樹的細刺開始在一隻隻的玉蜂翅膀上,雕下一句句的「情谷底,我在絕」、盼楊過到了絕情谷頂可以看到老婆還活著的訊息前來尋她。
 
 不過,時光荏苒,經過了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與失落,小龍女終究是體認到:「這輩子到底是得在這兒終老了。」
 
 至此,小龍女重新練起幼時習得的古墓派玉女功,將養生要訣之「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也漸漸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因而縱是獨居谷底,也不覺寂寞難遣了。
 
 當後來小龍女再次與奔走江湖、勞心勞力的楊過相聚時,原本年紀較小的過兒竟然看起來比小龍女還年長了,您瞧,這孤獨帶來的功效,還真是不錯呢~
 
 而小龍女在絕情谷下的個人生活型態轉變,又恰恰可以呼應到史脫爾醫生提到的「人生三時期」理論,有興趣的話,請務必找書來瞧瞧啊!!!XD
 
P.S.謝謝蔡小乖用心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毛毛牙
原文出處旭日之丘

講到這本書的試閱其實很有趣,光看書名,其實就很對我的胃口,本來嘛!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身為鉛字中毒者的我,顯然也是個愛好此道者,今有專書闡述,當然要好好拜讀。

但我本來以為這可能是一本哲學性的書,又或者比較類似散文的東西,結果倒有相當成份是精神醫學的科普書,這倒是始料未及。

我喜歡孤獨,這是從小就養成的,或者說是天生的。

在家,我總是一個人畫圖、看書。在學校,我也只喜歡看書,不跟同學聊八卦,每次分組都沒選要選我,我也不選別人,讓老師隨便指派就好,而剩下來的人,也都跟我一樣是沒興趣跟人家一組的人,往往活動是各作各的。體育活動的話,我只喜歡跑步這類不須跟人家合作的……

總之,就算是在一群人當中,我也傾向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孤獨的狀態。這對我說很重要,就像是劃下一道界線,我的私領域決不讓人家進入,我不跟人家聊心事、不讓人家知道我在想什麼、我也懶得管別人想什麼……這一點連我太太都很有意見,但我就是這種人。

對我而言這叫尊重,尊重不是替別人著想,而是互相都不要越權替對方想,也不要麻煩對方。

偏偏這種想法對大多數人來講是異端……

在我的立場,成為世界的旁觀者是件很重要的事情,這讓我保持創作能力,而創作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是我呈現生命的方式。

結果這本書裡面羅列了一大票跟我同樣個性的人,這讓我突然感到輕鬆不少,畢竟雖然不在意,但背負了自閉、不合群、難以溝通之類評價幾十年,難得有本書幫我平反,感覺總是好些。

其實人的生活總有公領域跟私領域兩個部份。我說的私領域可不是指家庭生活這類,在我的分類裡這也是公領域,簡單說,跟「別人」有關係。真正的私領域是個人聖域,只有在孤獨的狀態下才存在。

那是一種完整的狀態,而對我這種人來說,這種完整狀態的維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人類文化傾向歌頌群體,畢竟人類的生存依賴著群體運作,這一點絕對無從否認,但若因此妖魔化個體,我看倒是不必。但偏偏文化社會上都給了孤獨比較偏向負面的評價,但說實在的,如果有一天發明一種能直接用大腦上網的東西,而讓人類的心靈暴露在駭客入侵的危機之下,你願意嗎?

不願意吧!

對人來說,喪失孤獨--私領域的被侵犯,絕對是最恐怖的刑罰

許多宗教都給罪人「自我無法存在」的最後審判,也就是第二次的死。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啊!本書其實花了不少篇幅在描述這類傷害,或者說是壓力。

而多偉大的創作都是在這種壓力之下產生的,以前『海瓊英雌傳』的作者李伍薰曾跟我說到,他跟我一樣都是在工作壓力越大的時候創作能力越強,顯然這是很有科學根據的。其實我爸當初因為叛亂罪被關得時候,也是他畫最多圖畫,而且我覺得水準最高的時候,現在他閒閒在家畫的圖反倒感覺比較無力啊……這話不能讓他知道。

孤獨是有力量的,佛陀悟道是靠自己冥想,可不是什麼撈錢的水陸法會。耶穌荒野四十天接受試煉,其實也是與心魔對抗,進而成為宗教大家。但人類不可能處在全然孤獨的狀況下太久,如何求取平衡,如何讓孤獨成為生命的進步力量與調節壓力的緩衝,對現代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坊間有很多教人靜心、打坐的書籍,但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孤獨的力量,這個力量源自於自我的滿足,重點在於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方法,如果像我一樣對打坐沒興趣,打坐再久也沒用,但給我看幾個小時的漫畫我就活過來了啊!

呵呵,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可名正言順的享受孤獨之樂了。

P.S. 感謝毛毛牙的心得!文中提到的狀況光是想到就讓人害怕,也讓小編突然覺得,或許孤獨是人類最寶貴的財產之一呢。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咖啡飛
原文出處咖啡飛小館

孤獨是什麼?孤獨=孤單?孤獨=寂寞?錯,錯,錯!孤獨才沒有那麼狹隘,也不只有負面的。想要真正了解孤獨?簡單,去看『Anthony Storr』寫的《孤獨》吧!我喜歡這本書,一共有以下幾點原因:

1.我自己就是個喜歡獨處的人,那讓我感覺自在。
2.我對人類的心理一向有很大的興趣,而且我修過普通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和哲學概論,對於書中提及的名人,以及他們的觀點,我感到很熟悉。
3.書中也提到很多作家和藝術家,滿足我的好奇心。
4.看似學術書籍,卻寫的不很艱澀難懂,可以推薦
給朋友,不怕他們看不懂。

書中提到,人的氣質分為外向性和內向性,是兩種完全相反的面向,卻又同時並存,只是一方比較多而已。外向性,是和別人相處,是人際關係;內向性,則是和自己相處,也就是孤獨。大家都說人際關係很重要,我想,這是因為在人類社會中,尤其是現在分工愈來愈細,不太可能完全不與他人接觸。可是,除了人際關係外,獨處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與他人相處時,免不了會戴上面具。表現出來的自己,並不是完全的、完整的自己,總會有某些部分被壓抑,不管原因為何。獨處的好處之一,就在釋放那些平時被壓迫的部分自我,同時也釋放壓力。

我想,有許多人都誤解了孤獨,以為它指的是 「一個人」。其實,孤獨真正的意義,是在於自己與自己,內在的心靈對話。即使是和他人在一起,只要你和他人沒有互動,只要是自我的對話,就算是孤獨。獨處的能力,最早是產生在嬰幼兒期,寶寶在媽媽身旁,做自己的事情。那是一種內在安全感的象徵,是成熟的表現。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才有建立平等關係的能力,因為他有著安全感,不對人過度依賴。這讓我想到我的擇偶條件,雖然現在說這個還太早,因為我連閃光都還沒有。我的希望是:

1.在我的Mr.Right面前,我可以自在的做自己,不需要有任何偽裝;雖然這比較像是上一段。
2.待在彼此身邊很自在,在同一個空間內,互相陪伴,就算是做著自己的事情,也感到很幸福。


書中還指出了一個很重要,但我們卻都不會發現的一點: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孤獨中度過。而且,這孤獨還是不可或缺的,它就是 「睡覺」。就算是睡在同一張床上,在睡著以後,還不是沉入各自的睡眠,各自的夢鄉,毫無關聯。睡眠對人類的用處,除了休息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記憶統整與穩固。大家都有這種經驗吧,考試前硬塞進腦海的東西,過一陣子就忘了;可是,之前就記住的東西,在經過睡了好幾覺之後,記的更加牢固。那是因為在睡眠之中,我們的記憶,會從短期記憶的房間,被送到長期記憶的房間去。自從我知道這點之後,我就把考試那天早上提早起床讀書的習慣,改為前一天晚上讀完,睡飽起床考試去。

孤獨也可以做分類,成熟與不成熟,或是,自願與被迫。好的孤獨,是成熟自願的。不成熟的孤獨,讓人害怕;被迫的孤獨,會造成精神上的剝奪,感到重大壓力;都會造成精神上的傷害。而書中所說的,對人有幫助的孤獨,是好的那種。好的孤獨可以讓人活出自我,從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中,更加的了解自己,創造出更多自信心,作為自己最有利的後盾。曾參每日三省吾身,就可當一個好例子。他利用每天睡前的一小段時間,去發現自己的好與不好,讓自己變得更好。我有時睡前也會胡思亂想,有時,我
甚至會想一個故事,並將自己當成其中主角,我發揮了想像力,並從中得到了滿足,這也是孤獨的一種。因為人類神經系統發達,想像力遠勝過其他動物,而想像力也是在孤獨中才能發揮,這也是孤獨的好處。

書中舉了許多孤獨對人有益的例子,包括了許多聖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他們的大成就,都是在孤獨的幫助下造就的。因為從自我的對話中,可以不斷做整合,以此做根基,一層又一層的,往更深更高處去探索,然後,從中激發出新的想法,是屬於自己所創,獨一無二的。在這樣的時候,只適合獨處,因為,那是完全赤裸裸的自我,毫無掩飾,無法忍受有他人的眼光,看著這樣的過程。這我完全有同感
,也有過相同經驗。當我在寫作時,無論是在寫什麼,就算是大家都會看到的網誌文章,我都不希望有人在旁邊看。所以,只要有人經過,即使他根本沒打算看,我都會下意識的,馬上停止原本的動作,然後遮擋住我的文章。而且,書中講到這些名人時,也有探討他們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完全滿足了我對名人八卦的好奇心。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和想法,並不只這些而已,至少還有跟上方一樣多的想法,沒有寫。可是它們還很雜亂,還無法有系統的敘述出來,所以我先到此打住,以後若整理完畢再補充。如果你也是享受孤獨的人,如果你想了解孤獨的好處,如果你對我所說感到懷疑,如果......,都趕快來看『Anthony Storr』寫的《孤獨》吧!

P.S.感謝咖啡飛的心得!寫得很精彩,又充滿了熱忱呢^^ 小編很好奇那招「睡前讀書法」有沒有成功呢?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黑咖啡
原文出處失語症候群

你一直以為兩個人的幸福才算幸福,尋尋覓覓,希望有一位女孩,能成為你生命中失落的一角,你的生命會因為她的出現而圓滿,就像日本電車男的傳說,宅男也能找到屬於他的幸福。在無數追求的過程中,你迷惘了,你究竟是愛上眼前的她,還是愛上執著於愛情的自己,明明一個人去看〈變形金剛2〉很過癮,可是在電影院中看到身旁一堆發射宇宙閃光的情侶,你就是高興不起來,一個人彷彿是種罪惡,你應該努力讓自己更好,好吸引身材火辣又兼具天真善良的正妹,在不久的將來,你倆會組成一個名之為「家庭」的團體,買房子,生小孩,你的人生價值奠基於嬌妻和只有小時候很可愛的孩子,你是新好男人,你的人生因此而有了及格分數,五子登科,皆大歡喜,「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曾經,你也思考過一個人過日子的可能,然而當你選擇了一個人,你似乎就稱不上是幸福的人,即使你喜愛一個人寫作畫畫聽音樂閱讀看電影,一個人四處遊歷爬山,自由自在,愜意閒適,你還是有極大可能被誤認為是同性戀,或是有什麼「痼疾」,不知不覺中,你硬是被貼上「孤僻」、「怪胎」的標籤,只因為你選擇了一個人,張楚不就唱著「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戀愛可以讓你的生命如鮮花般綻放美麗,缺乏愛情則讓你的生命枯萎。你只好愛著早已失去感覺的人,於是你硬是踏入了戀愛的墳墓,只為假想自己仍如玫瑰有著動人姿態。可是,兩個人的孤獨更令人難以忍。兩顆距離遙遠的心,雖然有幸福的表象,卻阻擋不了幸福的消逝。

〈孤獨〉是著名英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1920-2001)的著作,全書從心理學的觀點,旁徵博引眾多名人的實例,針對「孤獨」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明確指出現今精神醫學理論的迷思,尤其是對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有著平實深刻的評論。他主張一個人即使欠缺理想的親密關係,也可以從獨處中獲致迥異於婚姻戀愛的滿足,雖說建立人際關係是人生重大課題,不過如何學會和自己相處亦同等重要。對曾在大學修習過心理學課程的我來說,本書非常有系統性的整合相關理論,不只佛氏的移情、享樂原則和本能,連同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理論,依附、氣質等研究,皆在史脫爾的綿密細心組織下,賦予新時代的定位和解讀。對於一本近乎學院式論文的作品,一般讀者初接觸或稍嫌吃力,然而若能依作者的帶領,尋找原典品讀,兩相對照,除了可成為踏入心理學殿堂的敲門磚外,也更能看出史脫爾大師級的思想脈絡

本書早在1995年即有中文版,此時由八正文化重新出版,應有兩項重要意義:一是在「宅男」、「敗犬」等與單身者形象有關的名詞氾濫此刻,史脫爾精闢的解說或可釐清你我對「孤獨」的負面觀點,單身並沒有罪,即便選擇孤單一人,仍有機會活出精采人生,只要我們永不放棄的追求幸福,築夢踏實,一個人也可以很幸福;二是對於家長、學校教師、輔導老師與心理師而言,書中引述許多兒童成長經驗和孤獨的學說,相信對於和孩子一同工作的大人,會是很好的啟發。我們往往太過於著重人與人相處的重要性,反而忽略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不同的優劣勢,多製造孩子獨處的時機,設計一人也可完成的課程,引導其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接納自己,和塑造孩子與人相處能力,共構一個健全的人格。

最後,你獨自一人漫步鄉間,呼吸清新空氣,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對於未來你有太多的計畫等著去實行,你的夢想才正要開始,你努力讓自己更好,是因為你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是為了討好一個還未出現的可愛女孩。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女孩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或譜出轟轟烈烈的戀情,或短暫相遇而終身錯過,然而你還是你,你不會放棄如此時般美好的孤獨,兩個人很好,一個人也難能可貴。一切的成長追求,都會反轉回到自身。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孤獨也可以很幸福。

 

P.S.感謝黑咖啡精彩的心得,頭兩段好有趣,觀察實在太深刻啦!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Heero
原文出處新聞人Heero的推理&小說評論部落格

本書為八正文化出版社六月份出版的作品,這並不是本小說,為醫師安東尼.史脫爾寫於1988年的作品《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也就是本《孤獨》的論文。史托爾醫師是「皇家精神科醫師學會」及「皇家文學學會」的資深會員,著作甚豐,《容格》、《精神治療的藝術》、《佛洛依德》等作品名稱,便可見其致力的研究方向、精神醫學。本作探究「孤獨」這個心理狀態,清楚地說明這並不是一種錯誤的、病態的行為,而是讓人忽略的,具有正面意義、沉澱昇華自我的境界。

現代社會其實相當否定「孤獨」這回事,一個孩童如果不喜歡與朋友一起玩樂、喜歡獨自作自己的事,便會被大人、同濟貼上「自閉」、「不合群」的標籤,直到整個學生時代,或許都會背負著這樣的壓力生活。然則,即便成為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或出了社會工作,倘若仍持續維持這種行為,肯定變成眾人眼中的「宅男」、「宅女」,其在台灣社會所代表的負面意義自不消提了!「宅男宅女妖魔化」的現象如此氾濫,確實令許多人忿忿不平卻又無法改變。確實,很多人也許是「宅」了點,不太愛出門、喜歡享受自我的時光,但絕不該被如此負面地解讀,就此意義來看,《孤獨》本作,說明了孤獨的美好,也是成功地救贖了喜愛孤獨感覺的「御宅族」們了(當然,這裡所指之御宅族,並不是原意的otaku

孤獨是什麼?沒有個明確的解釋與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個負面意向大於正面的辭彙。就連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之自閉症,別稱也叫做孤獨症。但值得探討的是,自閉症的症狀,社交能力缺失與溝通能力缺失,其實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孤獨人的身上。一個人享受孤獨喜好孤獨感覺,不代表他沒有社交的能力、溝通的能力,但不知不覺間這樣的辭彙便結合在一起,也造就了孤獨的負面意義。也因為週遭眾人的懷疑、質問,讓眾多孤獨的人懷疑自我的行為,對自己失去了自信。

但讀過本作《孤獨》,確實有種茅塞頓開之感。本書共分為十二章,探討孤獨的能力及用處。一個成熟的人,既能與人建立平等的成熟關係,也能獨處。換句話說,能夠享受孤獨、寧靜獨處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極端一點比較,那些混在一起吵吵鬧鬧的女學生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成熟的孤獨嗎?)

另外在第十一章「第三個時期」,作者以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家、文學家作品風格的變化過程說明,藝術家創作年齡夠長時,其作品風格可約略分成三期。前兩期作品勢必會受到老師或前輩的影響,到第三期或晚期,會較專注於比較需要孤獨冥想的作品,比較不關心與他人的溝通,貝多芬及李斯特晚期作品都呈現此種變化。但同時這一時期的作品,卻也是建立他們永垂不朽地位、自我獨一無二價值的證明!就像馬丁庫柏評論貝多芬晚期音樂的話:

「毫無向聽者讓步的跡象,一點也不想抓住聽者的注意或維持聽者的興致。作曲者只與自己溝通或凝思想像中的現實,可說是邊想邊說出聲,只關心自己思想的純粹本質及音樂的過程,思想本身與這些過程也常常無法分辨。」 

這證明了,孤獨是塑造最高價值的必經過程,孤獨是對自我人生的省視,經過漫長的思考後而昇華到達的境界,正因有孤獨,才擁有更高水準的藝術展現與心靈素養啊。我們再從武俠小說的觀點來看,孤獨不也是崇高的境界?楊過終究是靠著那令人黯然消魂的情殤培養的孤獨,練就比肩五絕高手的本事;決戰金輪法王之時,喪失了孤獨心境的他也無法發揮真正的武功水準。武俠小說常見的「閉關療傷」、「深山練功」,再再說明了修行時獨處的重要,維持孤獨心靈的必要。就連武當張三豐、全真王重陽這樣的武學巨擎,晚年也靠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邁向更高的「登仙」境界,這是中國老祖宗們傳承下來的,不僅是行俠仗義的傳說,更是昇華自我的先人智慧啊!

《孤獨》就是這樣一本看似繁瑣難懂,實則簡單易讀且深具哲理的心理學書籍。不僅可讓因為喜好孤獨而遭人誤解的現代人閱讀,更適合作為教科書,讓莘莘學子真正體會孤獨之定義,孤獨之內涵,當你能真正理解、享受孤獨的境界之時後,你便能活的更快樂開心、讓孤獨引領我們發揮潛能及創意,創造意想不到的價值呢。(講的好像是新興宗教一樣...XD

 

P.S.感謝Heero精彩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天空島
原文出處天空島

「孤獨」,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在想,什麼是孤獨?它是不是孤僻或憂鬱症的同義詞?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孤獨,特別的想法讓我讀這一本《孤獨》有點像在讀剖析「孤獨」的大全,更棒的是,從《孤獨》一書走出來也彷彿帶著自己走過常有的孤獨行為,一股放心感讓我有走過自我療癒的輕鬆。

人是群居的動物,也是終究都會在體制下社會化的動物,一個從不跟別人打交道的人容易被認定為是一個孤僻的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期待之下,人們反倒容易迷失在社會行為當中,以為一個正常人格的發展就該跟社會有一定程度的互動。然而,本書作者卻不以為然,他舉出了好多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的例子,再再就是要告訴讀者,當一個人試著獨處並且面對內心真實的自我時,它會產生極高的價值。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說無聊,似乎永遠都在等著大人幫他安排所有的活動,那是他們從小缺乏跟自己相處的機會的見證。這樣的成長背景通常讓孩子更定不下心來,也終會孕育出一群在風暴期找不到自我價值的青少年。或許,老師家長們急於幫孩子安排一切之外,也該留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培養獨處的能力

慈濟大學余德慧教授在推薦序中提到~一般人常在放假的時間,突然不知要做什麼,只好無聊地看電視,以為是休閒,其實是心靈被淘空的警訊。電視是一個單向的溝通媒介,看電視時,我們的大腦被動的接收訊息,呈現空無的狀態,幾個小時下來反而會感到更疲累。閱讀是雙向的活動,作者將自己的想法透過人物情節傳遞給讀者,讀者則在閱讀活動中試著解讀作者的安排。史脫爾則認為要使頭腦起最大的作用,要讓一個人發揮最大的潛能,就必須要稍微培養獨處的能力。他說:人類很容意忽視自己最深處的需求與情感;而學習、思考、創新、與自己的內在世界保持接觸,全都要借助孤獨。比起閱讀,史脫爾更推崇孤獨時會有的私密思考行為

史脫爾在書中亦提到了創作家都習慣孤獨。他們不去尋找可信賴的朋友或對自己的困難有幫助的人,而是運用自己的天賦去順應、去解明本身的苦難。按照他的說法,孤獨讓一個人陷入與自己對話的沉思,創作活動幫助個人整理思緒發揮潛能。當我們將孤獨與憂鬱症劃上等號的同時,似乎更該正視造成憂鬱的無助感,這種無助感可以倚靠創作中消除。英國小說家格蘭姆格林(Graham Greene)說:寫作是一種治療的方式;那些不寫作、不作曲、不繪畫的人,他們怎麼能不發瘋、不憂鬱,又怎麼能逃避人類情境裡固有的恐慌呢?我有時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創作活動有它的價值,它更是人類迥異於自然萬物獨一無二的能力。

史脫爾正面肯定孤獨的價值,跟著本書的篇章,讀者歷經他對佛洛依德、榮格、波爾比理論的詮釋,從人際關係的意義、獨處的能力、孤獨的用處、強制的孤獨、想像力的渴望、個人的重要性、孤獨與氣質、分離,孤立,與想像力的成長、死別,憂鬱,與修復、一貫性的追求、第三個時期等等到完整的性的渴望與追求。史脫爾氣宇軒昂對孤獨的剖析,讓讀者從不同的面向更認識人性,也更認識了自己。

P.S. 感謝天空島精彩的評論!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鳳梨冰
原文出處鳳梨冰亂亂講

好久沒有看這麼學術性的書,入手的時候很緊張,怕自己會看不懂。

不過,書介很吸引我,讓我有種非看不可的感覺~

「當你看到「孤獨」兩字,會有什麼聯想?
大部分人所給的答案是消極的、負面的。

事實上,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卻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

孤獨有助於內心的整合,並可以培養想像力,使腦力發揮最大的潛能,許多領悟、覺醒及創意是在獨處時成就。」

我很想知道有哪些理論實證支持「孤獨」?也很想知道如果「孤獨」是種不可多得的能力,那麼人們是否就能得到獨處的勇氣?

當整個世界都以「經營人際關係」為第一要務之時,我從不隱藏自己並不擅長也不喜歡處理這件事,意外發現《孤獨》這本書很支持人們追求孤獨時刻讓我喜逢知音、如獲至寶。

它說:

生命的意義並不完全是由人的關係組成,而且沒有親密關係的生命也自有其旨趣。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無法開誠佈公與人分享的理念與體驗,只有自己能整理並且妥善安置。而那些私密的內在是促使一個人成長和向上提升的基礎,有所領悟、重新調整,一種近似於反芻的現象不斷重演,最後展現出來的便是重整後的全新狀態。

比方說寫作吧,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進行的,對我來說,孤獨是絕對必要的條件,能夠處於單純安寧的環境之中固然可喜,但是內心的平靜沉寂更為重要。對主題的領悟、整理自己的想法、重新審視主題、再次調整自己的想法....重複的循環反芻讓思考得以完整,那是孤獨面對內心所產生的淨化過程。我時常在那樣的時刻裡發現自己不同的面向,那些前所未見的內在原本隱藏在更深層的地方,卻每每在我挑揀內心的字句拼湊成文的時刻跳出來。

閱讀和學習同樣也是一種孤獨的成長,特別是在讀《孤獨》這麼一本沒有主角的書。

我在字裡行間尋找孤獨的理由,最後卻發現~需要孤獨的時候不需要理由。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發表於夏天走過義大利
作者:vernier

  

這是一本相信如果是有心理學背景的朋友看到,會感覺有如回娘家般喜悅的書啊!紮實的研究根基,鞭辟入裡卻明快易讀的語句,搭配著信手拈來的音樂家、作家、科學家等各個不世出又耳熟能詳的天才為案例故事,更隨時襯托著恰到好處的優美詩句為註腳。作者安東尼‧史脫爾以多年的浸淫與思索,讓我沈浸在書中世界不能自己,任憑孤獨的萬千氣象,帶領我進行一場與孤獨的對話。 


一直以來,自己在朋友或旁人看來雖是活潑的人,但內心裡總有一方期望孤獨的角落,在那個角落裡,除了我自己,誰都不想邀請進來。或是說,總覺得自己其實是個孤獨的人,也許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書寫文字的部分原因吧,在這個時刻,唯有自己;所有的聲音,只向內在求去,我挖掘那些平時無暇思考的問題,不斷自我探問反思,然後平日纏繞於心的那些想不透徹而留下來的鬱結之氣才終退散。


對於孤獨的思考,早從年少時即已開始,為什麼人總是既渴望親密關係又渴望能有一方孤獨的天地?為什麼在人聲鼎沸歡欣熱鬧的聚會人潮散去後,卻總是感受到最寂寥的情緒?為什麼總是「詩人不幸文章幸」,在遭逢過生離死別困頓孤獨,才激發出流傳千古的曠世名作?記得十年前的自己,還曾經跟一名好友深夜熱線,聊著孤獨與寂寞的定義與區隔,還有它們對我們自身的關係。因此,我懷抱著對《孤獨》書寫的角度與內容極高的興趣與期待下翻開此書!
  

只有愛和關係是唯一的救贖?!
 


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是要與旁人相處的,在群居的世界裡,我們或多或少需要旁人的協助,但是,只有愛和關係是唯一的救贖嗎?作者在書中以清晰易懂的語句,闡述諸如佛洛伊德、容格的觀點與波爾比(
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心理學教科書多譯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等各個心理學大師的重要觀點。當然強制的孤獨也會帶來傷害,尤其童年時期的分離與創傷經驗,有時更會造成性格上的巨大影響,但孤獨有時卻也具有療癒的作用。這本書中,非常深入的探討與孤獨有關的各種面向,實在讓我收穫滿滿,書上更被我畫滿了滿滿的筆記,難怪書末尾貼心的出現幾頁空白只畫格線的地方,看著看著總免不了觸動起某些過往的記憶,於是忍不住的邊讀邊寫。我已經決定要把它放在隨手可取得的地方,隨時將書中論述拿來回味咀嚼呢! 


近代的心理治療,多半強調著關係的重要,但作者卻以孤獨的功能,以及許多極其孤獨的名人切入。書中描述許多作家、科學家、哲學家他們因能孤獨的與自己相處,專注在自己的世界中,因而能有許多文學上、科學上及哲學上的重要貢獻。自己覺得孤獨的有點心虛的朋友,不妨來看看書裡這些名人的故事,他們許多終身未婚,有的甚至連親密的朋友都很少,每天的生活有大半的時間只有自己,他們的故事,有的真的很叫我吃驚呢!但是他們的孤獨產生的火花,卻延燒到後世被千萬人歌頌。
 


誰說只要未婚就是敗犬,如果認真面對自己時,知道自己真正要的並不是一份充滿親密關係,工作事業甚至某項興趣更能讓自己滿足,又有何不可?!
(雖然愛與關係對我來說其實是人生的最優先順序,但身邊也不乏許多活得清楚自在、享受單身沒有伴侶的魅力女性呢!)

  人的一生始終都受兩種對立的力量驅策:一種力量使你傾慕友誼、愛情及任何親近的關係;另一種力量則驅使你獨立、遠離人群,或自主。~by《孤獨》 


但其實這兩種力量並非全有全無,而是拔河般的在我們心裡拉扯,有時渴望有人的陪伴,有時卻也渴望完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做著想做的事。而這種拉扯在兩人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衝突也往往明白的顯現

 
身邊許多朋友熱戀的時候,總急於與對方共享自己的一切,而在漸趨穩定的時候,便開始需要獨處的時光來讓自己的頭腦清明。此時如果兩人的節奏沒有搭配得宜,常常聽到某一方抱怨另一方太黏,害他沒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吵著對方給自己一些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時光。但黏與不黏之間其實沒有標準定量,端看每對情侶各自交往的階段,與彼此對於親密相處與獨立自主放置的比重而定。我想男女朋友是否能長長久久,除了那些外在條件與對事物的價值觀外,對孤獨的認知與需要,應該也要算上一個指標吧我需要親密,同時也需要孤獨;當關係變成我跟你,我們都需要親密,卻也需要各自保有些孤獨的角落。
  
夏天胡思亂想時間:對「孤獨」的自由聯想
 


當你看到《孤獨》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會作什麼聯想呢?不妨在一分鐘內盡快寫下你所能聯想到的各種名詞、用語或畫面吧!好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我作的迷你不負責不跑統計小調查結果摟!
  


熱血未婚美少女
A:男人、女人、成功、成就、享受
氣質未婚美少女
B:枯藤、老樹、昏鴨、悽悽慘慘戚戚、(一張圖片)一隻享受單身的貓坐在一輪明月的黑夜中(有沒有感受到很中文很古典的FU啊!想認識這位氣質美少女,歡迎留言啊~~)
已婚婦女
C:寂寞、獨木舟、森林、離婚、冰天雪地、小木屋、清明的靈光一閃
已婚男子
D:寂寞、傷心、孤單、自由、漂泊 


如預期中會出現些消極負面的字眼,但竟也顯透出孤獨的正面力量所在。半數的人覺得孤獨是享受的事,甚至也和成功連結到了(是因為站在頂端總是孤獨的嗎?呵呵~)。雖然接受調查的人不多,只有四枚,但結果非常有趣,竟然呼應了書中孤獨的各種樣態呢!你又做出了什麼聯想呢?歡迎對《孤獨》也有興趣的你,一起進入這個氣象萬千的世界!!
 


最後想引述書末尾放的一首詩,也恰恰是我讀完後的心情:

 
倉促的世界使我們與較好的自己

分離太久,也逐漸萎靡,

厭倦世事,膩煩歡樂,此時,

孤獨是多麼從容,多麼溫和。

by
華滋渥斯 


=================================================

P.S. 非常感謝vernier用心的心得文!寫得真是太棒了,滿滿的熱情,讓小編眼前一亮的註解... 看這篇心得,小編也是畫重點到手軟呀~爽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流動瓶子之行腳紀錄
作者
:流動瓶子 


不論你屬於活潑外向或沉靜內向,每個人都偶爾需要《孤獨》時刻自我沉寂,有時候,空虛不快的感受並非慾望未被滿足,而是缺乏《孤獨》醞釀。

 
《孤獨》,對我而言,是本值得閱讀的書籍,雖然不是小說類的書,但是,讀後感觸頗深,千頭萬緒,反而不知道如何下筆。一方面,書中呈現許多關於心理治療的迷失,對身為心理背景的我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是個《孤獨》需求極高的人,書中許多為《孤獨》正名的觀點,讓我在未來尋求《孤獨》時可以更理直氣壯。雖然,這本書的觀點並非是我全然接受的,但是,有不少值得從事心理治療的人省思之處,我想,我應該要至少推薦
10個以上的心理同學來看。而非相關背景的也別擔心,讓我們一同悠悠走入《孤獨》世界,願你們也能緩緩掌握開啟人生新境界的鑰匙。 


孤獨與心理治療之間
...
 


雖然偏離心理治療的領域已數年,但是,我猶記得念研究所期間,偶然在座位上偷聽到諮商臨床組上課的內容,授課老師主張「孤獨,在親密關係中是很重要的,學會孤獨自處,才可以讓你的兩性關係更圓滿!」雖然不知道老師的一席話,上課的同學作何想法,但是,當時正值失戀傷心期的我,卻索性不讀書,靜悄悄的趴在桌上反覆玩味這句無意飄到我耳裡的話。

 
今天,不論是個人治療或團體治療,大多數心理治療法的目標是在了解病人與過去的重要人物間曾經出了麼差錯,藉此幫助病人,使他在將來建立豐碩且較完滿的人際關係。─
─《孤獨》‧第 8  


這本《孤獨》寫於
1988年,為孤獨提出許多正向功能的解釋,但是,直至今日,多數人對於孤獨的想法,卻還是負面較多,特別是,如書中所提的,普遍將孤獨與孤僻畫上等號;另外,在心理治療方面,還是以解決「案主的人際問題為目標」佔大宗。過度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強調「幸福來自美滿的人際關係」或「愛可以救贖一切」,其實,往往也造成了現代人與他人互動時的壓力,殊不知,能與《孤獨》自處,其實才是邁向圓滿的途徑,因為,人生在世,最無可避免的,就是面對孤獨的自己,孤獨無所不在,排斥它,不如學著全然的接受它

 

十年前的那晚,我靜悄悄的在那偷聽別人上課,腦子裡卻思索著老師所講的例子。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是會經歷許多孤獨的時刻,即便擁有最親密的愛人,他終究無法一直陪伴在你身旁,因為,他可能會在外地求學、工作、旅行、甚至,最終是死亡,人到頭來無可避免「孤獨來到世間,在孤獨的離開」,嚴格說起來,即使是心靈相通的愛人,他本來也就不是24小時,都陪伴在你身邊的,如果,缺乏獨處的能力,你最依賴伴侶不在你的身旁,你將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你又將如何打發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間?無聊,找事做,覺得寂寞,或是,再找個臨時伴侶?

 
現代的心理治療師,包括我在內,判斷情感是否成熟,都以一個人能否建立平等的成熟關係為基準。心理治療師幾乎毫無意外地,都未曾考慮獨處的能力也是情感成熟的一面。─
─《孤獨》‧第 25   ....。然而,不論是少是老,態度的轉變都要借助孤獨,也常要利用環境的改變,因為習慣性的態度與行為會因外在的環境而積習更深。─ ─《孤獨》‧第 46  


學會孤獨自處,你才有機會思考
思考本身卻是極孤獨的一種活動(P38),也因此,我非常認同本書「人際關係的意義」、「獨處的能力」、「孤獨的用處」、「孤獨與氣質」、「第三個時期」的觀點,作者清楚點出了,人際關係外,每個人都還是需要許多其他層面的增進才會得到滿足,包含自己的興趣、嗜好、成就,而這些學習與創作,其實極需要孤獨時刻的整合,而,在遇到失去親人的痛時,也極需要獨處療傷。這與我們一般認定有良好人際關係才是圓滿的人生,或是,傷心的人需要陪伴的觀念相當不同。

 
節哀順變是一種困難、痛苦,而且多半是孤獨的過程;設法讓喪親者分心,可能沒有幫助,只會延緩這種過程而已。任何儀式,只要能凸顯死別的痛苦難忘,都是有用的儀式。─
─《孤獨》‧第 45  


那晚老師的話之所以如此衝擊,我想,是因為,長久以來,我都一直非常沉浸在孤獨的狀況,但是,卻無法認同也不懂孤獨所帶來的好處,所以,孤獨,始終讓我彷如活在雙面人的世界,它是如此必須,但又難以啟齒。然而,老師的那一席話,彷彿是鼓勵,也彷彿是猜透我的心思,那一夜之後,我反而能自在的獨自面對悲傷。在失戀過後,我一個人讀書、一個吃飯、一個人默默無語的待在宿舍,我就是孤獨,但是,我卻不寂寞,反而有更多時間享受孤獨,並獨自思索著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閱讀《孤獨》,我彷彿想起那段獨自一人窩在宿舍的生活,這段歷程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變化與躍進,也因此,當我看到書中提到「任何儀式,只要能凸顯死別的痛苦難忘,都是有用的儀式」時,感觸如此深刻,因為我清楚知道面對悲傷的情緒,徹底的痛苦與悲傷才是療癒的方法,逃避,往往只會延後癒合的時間

 

然而,人在遇到悲傷狀態時,其實是很難在他人面前自在的展露情緒的,因為這是極為赤裸且私密的,也因此,當他人面對你的悲傷時,可能常常也會顯得手足無措,或是,只是勸你別難過,然而這樣的宣洩卻是不夠的。似乎,總是得等到你有機會獨處時,你才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悲傷,並思索其他的可能性。記得那段時間,有晚,跟同學出外買東西時,前男友忽然打電話來,一開口就說「好久沒有妳消息,好想妳...。」因為知道,我們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心中難過,在馬路上,就這樣毫無遮攔的,淚水噗滋噗滋的就滑落下來,然而,我的同學什麼都沒有說,只是靜悄悄的拍拍我的背,默默的陪著流淚的我走回校園。第一次,我覺得很慶幸同學也是心理背景的,我們的訓練,讓我們更懂得包容別人的情緒,那種時刻,無語的陪伴,反而更有力量。

 
一個人如果有勇氣接觸並表達最深處的情感,同時還知道他不必擔心被拒絕、被批評,或是被視為異類,他的內心就常會出現一種重組或揀選的過程,並連帶地給他一種平靜感,也就是一種觸及真理最深處的感覺。
...
。分析師可以提供一種有安全的適當氣氛,但他的詮釋卻不見得必要。─ ─《孤獨》‧第31 


其實,所謂的心理治療說來簡單,陪伴個案重塑一個人際交往的模式,或甚至,陪伴他學習與孤獨共處,與內在對話。但是,其實很多人都不懂得孤獨的作用。提到孤獨時,有些人認為,只有「某些個性」或「需要悲傷治療」的人才需要,但是,作者安東尼卻說,不論是內向或外向的人,都需要有孤獨的時刻,最有趣的例子是『大多數人都會發現某些社交場合令人筋疲力竭,很希望有機會獨處,以恢復疲勞並「回歸自己」。社會的功能如果要順利運行,一個人勢必要在某些場合偽裝自己,累的時候也要顯出愉快的樣子,難過卻得面露微笑,或以其他裝腔作勢。這樣的掩飾令人心焦力疲』,如果在社交場合中要受到歡迎或至少不惹人厭,每個人或多或少必須配合環境偽裝自己,這顯然是無法避免的,然而獨處,卻可以使偽裝後的疲憊得到休息,所以,孤獨也非全然只屬於某些人才有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會需要,但一直被忽視的一項功能

 

關於《孤獨》這本書,關於我的隨想
....
 


《孤獨》這本書,我覺得安東尼寫得不錯,但是,我比較無法認同「分離,孤立,與想像力的成長」、「死別,憂鬱,與修復」中,強調病理與孤獨的關係,其實這是我個人非常主觀的部份,因為,我老覺得,心理學總是太強調「孤獨與病徵」的關係,但是,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在論述孤獨時,必須兼顧孤獨各個面向,因此,難免必須討論一般心理學領域中,所受到關注的議題,雖然因為章節中沒有討論到健康心理學與孤獨的關係,而感到有些小缺憾,但是,書中在舉例方面,仍是相當生動,心理實驗推演出的結論也相當有說服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安東尼不單是個心理學家(他職業是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有豐富的文學與音樂涵養,書中看他將康德、牛頓、貝多芬等歷史名人一一頗析也挺有趣的。在論及這些名人時,安東尼反覆提醒「卓越的人長期忍受孤獨,但不覺得他們的生命無意義」,他試著讓讀者了解,人際關係的存在雖重要,但是,不是幸福唯一的來源,也希望藉此提醒讀者了解,孤獨不是負向的辭彙,而是每個人在性格上所追求的目標不同,所造成的選擇,他同時也提醒我們,許多偉大的創作,多是透過這些名人孤獨的時刻而來,所以孤獨具有對創意具有貢獻。而這樣的觀點,對於一些很珍視自我孤獨經驗的人而言,真是展現出最大的包容與關愛了。

 
人類的靈魂並非堅不可摧,但是一些勇者卻發現,當他們身處地獄時,才得以瞥見天堂。─
─《孤獨》‧第87 


最後,分享作者書中所提到的佳句,希望與大家共享,願在追求孤獨自省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無懼的勇者
...

  

後記:我實在很喜歡本書的「第三時期」的章節,作者論述,每個藝術家所下的作品都有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雖展現天才但作品無可避免受到前輩影響,第二期建立風格並用作品說服觀眾,第三期轉而與自我溝通,作品不在專注於觀眾,而在與孤獨自我對話。這個真是個有趣的觀察,本書利用文學家與音樂家的作品當為分析實例,但,我腦中反而想的是許多電影導演的作品風格變化,覺得,似乎真的有這麼幾分道理呢!!因為想說的話太多,主題太繁雜,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孤獨》來看喔!!



==============================

P.S. 非常精彩的論述!從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角度解讀此書,切入點自然與一般讀者不同,有更多專業思考與體會,讀來十分過癮!(小編作了一堆「重點」,就是那些紅字的部份啦)

關於第三時期那部份的論述,小編也很喜歡,最常想起的是古龍。大家可以自己拿欣賞的導演或作家來「套套看」,應該會屢試不爽吧。^^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發表於發芽的爆炸小男孩
作者:WiDE 

有段很長的時間──大約三四年,我每天戴著耳機,踩腳踏車上下學,清晨或傍晚,來回兩小時,途中天馬行空。家裡人曾經不能理解,好好的校車不搭,為什麼非得在危險的公路上穿梭。沒什麼理由,我只知道,這段時間極為重要,甚至是疲累的一整個白天裡,生命最滿足的時刻,我想那就是孤獨的積極力量。
 

孤獨是什麼呢?對我來說,那是坐在教室裡,圍繞在友情中,陪在愛人身邊,卻能盡情地做自己的事。

《慾望城市》有一集,女主角凱莉交了新男友,同居到她的公寓來,愛情像變形蟲,此時的形態是焦慮,領域遭到入侵的凱莉不假詞色地要求個人空間,「那是什麼意思?我們同住在一個房間呀。」「我要工作寫稿,你可以不要理我、跟我講話嗎?」凱莉不指望眼前的這個男人能瞭解,可是他卻貶貶眼答應了,然後自顧自做自己的事,凱莉的焦慮那瞬間消失無蹤,笑了起來,放下電腦,拉過男友給他一個深深的吻。孤獨也是一種自由,一種安全感,或是一種瞭解。
 


史脫爾在這本書裡一再強調,親密的人際關係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如若過度重視人際關係,倚賴外在事物,那當那些過去賴以維生的關係(或事物)反撲時,很容易就會憂鬱成病,而孤獨不是罪,恰是培養自我面對殘酷世界的一方良藥。史脫爾從孤獨的理論、成因、能力、用法、優劣一路講到孤獨對人類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孤獨》是一本習於孤獨、想瞭解孤獨或無法孤獨的人都值得一看的人文心理學。



P.S.感謝WiDE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開到荼蘼花事了

作者:開到荼蘼花事了

 

「溫柔尚在,寂寞永生。」歌手王菲在〈將愛〉這首歌的最後如此唱道。像王菲這樣的大明星,除了家人和朋友之外,還有許多媒體、路人和歌迷等人在關注著她,照理說她應該很難會有時間是一個人獨處,遑論是與「孤單」、「寂寞」等詞彙聯想在一起。但正如同王菲自己對歌詞的解釋,一個人就算談戀愛、結婚、生子,你愛的和愛你的人不時陪伴在你身旁,在你心中一定還會有一個地方是孤寂的,那個地方只有你自己能參與,只有你自己存在而已。

 

看到這裡,我們必須好好來理解一下「孤單」、「寂寞」和「孤獨」這幾個相似的詞彙。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網站來看,「孤單」指的是單獨無依,或者人單勢孤、力量單薄等,較為強調一個人的狀態;「寂寞」是寂靜或孤單冷清的意思,較著重於氣氛上的感受;至於「孤獨」則有孤立無援或孤單寂寞的涵義在裡頭,感覺上綜合了前面兩種狀態。無論是哪個字詞,我們絕對不會將之使用於正面的描述,例如:「獨」居老人、不甘「寂寞」、一意「孤」行。這些詞彙總會使人往負面或消極的方向去思考,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合群的觀念,連成績評量都分為德、智、體、群、美五科,唯有五育均衡發展的人才稱得上好學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群體所組成的社會中,不可否認,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課題。現在的公司企業講求的是團體合作表現,學校裡也經常會有小組報告或運動會等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所要突顯的不外乎是一個人如何能和諧地融入群體,創造出加乘的力量。然而,我們需要因此壓抑自己的存在,甚至否定「一個人」的價值嗎?在這本由精神科醫師作家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1920-2001)所寫的《孤獨》中文版書封上,有這麼一段話:「人類很容易疏離自己最深處的感受與需要,唯有『孤獨』可以讓我們深觸內在世界。」為了生活在這個社會,為了迎合大眾的想法和觀點,我們在無形中慢慢拋去自己原本的面貌,忘了自己是誰。誠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公開的樣子與私底下總會有所不同。」因此,近年來瑜珈、禪坐和靈修等逐漸風靡於現代男女,透過這些個人的活動過程,人們得以隔離於外界之外,和自己的內心做深度對話。「孤獨」儼然成為一種新時尚運動。

 

有鑑於人們已被洗腦,認為唯有追求親密的人際關係才是幸福之源,而忘記孤獨的正面力量,安東尼‧史脫爾醫師揉合眾多知名哲學家、心理學家的論述,分析孤獨的各種成因和影響,並列舉古今中外的偉大科學家、作家和畫家等,在自己領域有傑出表現,甚至影響至今的傑出人物為例子,說明孤獨並非那麼一無可取,讓人了解生命的意義並不完全是由人的關係組成,而且沒有親密關係的生命也有其旨趣,那就是興趣的培養

 

仔細想想,當你喊著:「好無聊喔!」或者感到寂寞難耐時,是因為身旁無人陪伴孤獨一人,還是根本不知道該做什麼?多數人總把「孤單」、「寂寞」和「孤獨」弄混在一起,認為由於孤單或孤獨而引起寂寞之感,然而這是截然不同的狀態。當「孤獨」的時候,代表你是獨自一人,但並非無事可做。像是藝術家在創作時,經常都是孤獨一人待在工作室中忙碌。像是我現在正孤獨一人坐在電腦前,完成這篇心得分享。像是你獨自一人盯著螢幕,逐字逐句閱讀這篇文章。這些情況都可稱上是「孤獨」的狀態。由此可見,其實人的一生當中,有很多時刻是「孤獨」的;與此相對,「寂寞」所傳達的則是不同的感覺。當你沒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或者生命的重心無可依靠時,那便會感到深切的寂寞。由此可見,如果你的生活有一個寄託的重心,或者隨時保持追求興趣的熱度,那麼根本不可能產生寂寞的感覺

 

當你約略了解「孤獨」異於「寂寞」之後,接著便來認識其強大的正面力量。安東尼‧史脫爾在書中舉出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讓我們他們的成就幾乎可以歸功於「孤獨」。幾年前有一部由芮妮齊薇格(Renée Zellweger)主演的喜劇電影《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Miss Potter2006),其中的波特小姐即是英國知名童話作家碧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她的童年生活幾乎沒有任何玩伴,也沒有人發覺她需要這些樂趣,因此包括兔子、老鼠、蝙蝠和蝸牛等寵物就成為她唯一的朋友。然而,正因為這些與動物長時間相處的經驗,波特在日後的創作中,總是以活靈活現的動物為主角,更因細膩的筆觸而大獲好評。除此之外,「孤獨」可以讓一個人更為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許多藝術創作者往往因此犧牲了人際關係而成就永垂不朽的作品。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對待愛人滿紙情長,實則保持距離的模式即為一例。

 

作為一本心理學書籍,安東尼‧史脫爾旁徵博引來襯托出「孤獨」的正向面,書中眾多的專有名詞和學說或許會讓人感到退卻。然而,《孤獨》並非如此不近人情的一本書,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從小我就習慣於一個人去做所有事情,對於團體活動能避免就盡量避免,因此曾被師長以「獨善其身」在學期成績單上作評,而父母也常說我「孤僻」或「獨行俠」。其實,我並非刻意不接近人群,也不是不想將自己交付群體,只是更為享受獨自一人的時光罷了。孤獨不是罪,無法享受孤獨才是一種罪──辜負了身為一個人的個體


P.S. 很精彩的心得文!不過「無法享受孤獨才是一種罪」的說法極端了點,可能會引來口水戰(笑)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原文發表於雜揉之外

作者:雜揉之外 

孤獨,一個乍看之下充滿負面意思的字眼,但不可諱言的,每個人多少都會感到孤獨,特別是感覺一個人孤零零的,不被任何人所了解的,只不過這究竟是孤獨,還是孤單呢?很有意思的議題,不是嗎?翻開《孤獨》這本書,你會發現孤獨原來是具有深度的,並不若我們所想如此狹隘,是令人難以親近或是羞於承認的,反倒是一種深層的感知,能讓我們赤裸裸地、不帶保留地完全浸淫其中,等待它用一股難以言喻的氛圍,緊緊地圈抱住我們。
  

懂得內化孤獨而生者,得以藉此成就流傳千古的絕妙好詩,諸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等,寫來格外令人感佩,特別是前者那種純淨透徹到幾近痛心的萬縷惆悵。或許正是這種心境上的改變,驅使他們發揮在相當孤立之下才得以展現的潛能。
 

猶記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珍愛來臨」這部電影,故事描述珍.奧斯汀少女時期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迫於現實的無奈,她終究還是選擇了放棄,從此雲英未嫁,雖然其間不乏追求者,但她始終以一個信念來要求自己,那就是只嫁自己所愛的人。然而,這段未能開花結果的戀情卻也成為她日後創作《傲慢與偏見》的雛形,我想正是因為愛情上的未盡人意,使得她將之轉化為寫作上的動力,催生出這一部經典的文學名著。
 


許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面相在哪裡,常常需要透過別人來肯定自我的存在,諸如圓滿的人際關係、事業上的成就感等,但卻忘了我們也是需要透過孤獨來練習和自己對話,懂得傾聽自身的聲音,才能更進一步地了解自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獨處時光中,挖掘出內心的想望,從而激發出另一個不同層面的我,或許還不只有一個而已。有多久沒好好一個人靜下心來,專注在某些能幫助你成長的意念或事物上了呢?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你會發現孤獨也能成為你的好朋友的。


P.S. 感謝雜揉之外用心的心得,寫得很好喔!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謎之猴

作者:謎之猴

 

「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卻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孤獨,有助於內心的整合,並可以培養想像力,使腦力發揮最大的潛能,許多領悟、覺醒及創意是在獨處時成就。」

 

畫家、作家、音樂家、科學家等創作者都習慣孤獨,他們通常不去尋找可以信賴的朋友或能立即幫助自己成功的人,而是將本身的天賦用在一種修復或再創造的循環中建立與自己的對話,在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私密空間裡安靜下來完成作品,構築出充滿各種可能的藝術異想世界。

 

孤獨並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害怕孤獨。其實,孤獨是能夠與親密並存的,一個人即使與他人多麼親密,仍需要擁有自我完整的獨立思考與活動,而那個當下就是孤獨,它是有凝心力的,絕不是我們所認定的那樣消極負面。

 

「我們大家都需要在世界中尋找某種秩序,也都需要尋求自己存在的意義。那些特別專注於這種追求的人,證實人際關係並非尋求感情滿足的唯一之道。」

 

英國精神科醫生的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 寫下《孤獨》(Solitude)這本書,扭轉了社會大眾對孤獨的刻板印象,鼓勵一般人從各個不同層面認識孤獨,藉由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來剖析孤獨的本質及意義,以各領域佼佼者的經驗擴深孤獨的釋例,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體悟到孤獨的狀態給人帶來許多不可思議的隱性能量。

 

不管是自認孤獨或不孤獨的人,在看完《孤獨》這本書後將會更融入每一次孤獨時刻,學習擁有承擔孤獨的能力,讓孤獨在平凡生活中激盪出無限的創意及潛力。


P.S. 感謝謎之猴用心的閱讀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樂多新文創專欄

作者:孫得欽

 

不管願不願意或喜不喜歡,「孤獨」都是每個人切身相關且要經常面對的狀態。佔去人生三分之一時間的睡眠,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孤獨。即使與情人同床共枕,也不會因此而進入同一個夢境。就算將睡眠時間扣除,人還是經常必須獨處,尤其在重視個人性與隱私權的現代社會,很少人完全沒有獨處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即使處在人群圍繞的環境中,心理上也仍有可能處於孤獨的狀況。

 

或許就像是當過多的聲音圍繞身邊,形成噪音時,我們反而聽不清任何一種聲音。現代都會人口高度密集,人與人的物理距離拉近了,但種種我們會與孤獨聯想在一起的病症卻襲捲了人類。

 

但孤獨是負面的嗎?本書的作者史脫爾醫師是從這樣一個提問出發。

 

近代西方社會極力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且將親密關係的建立視為幸福的唯一途徑。史脫爾認為其實不然,孤獨不是必須被排除的惡性毒素,而是人類定要面對的終身課題。西方社會將人際關係的必要性過於理想化,反而可能是使人心理問題叢生的病灶之一。

 

其實身為台灣讀者,我們似乎並未被灌輸那麼強的人際觀念,而孤獨也不見得被貶抑到如此地步。或許是因為東方文化中隱士、高僧、甚至不出世的武林高手形象一向被尊崇而非貶斥,而靜坐、冥想等修行方法又成了近代頗受提倡的修養身心之道。孤獨從不至於被當成洪水猛獸。

 

當然,我們也絕不會因此就完全不受孤獨所苦。

 

閱讀本書就像進行一場心理療癒的歷程,書中提到兩個促進精神官能症復原的重要因素,其一便是「患者採用某種可以解明其病症的思考體系」。作者細數孤獨在社會中的種種樣貌,剖析孤獨傾向的成因及其可能造成的損益。讓人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循線辨清自我的性格,尋找自己的定位。又舉出大量創作者的例證,包括文學家、音樂家、哲學家,闡釋孤獨與人的關係,而孤獨又如何成為一種創作的助力,進而撫平傷痛和修補人格。

 

面對孤獨其實就是在面對自我,說穿了人的存在本就是孤獨的,沒有什麼能讓人在實質上與任何事物合而為一。作者像個嚮導一般引領讀者認識孤獨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與各種情況中所扮演的角色,讓人相信孤獨可能是治療和整合內在的最佳良機。透過內在的轉化過程,不一定要依靠人與人的關係,也能達到實現自我生命的目的。


P.S. 多謝孫得欽專業的評論。小編尤其喜歡第一段切入的方式,寫得真好。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補夢人
作者:
impuzzle 


精神分析師波爾比曾說對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人生賴以旋轉的軸,當今社會服膺這句話的同時,卻也因為工業化加速掏空精神層面的基面而忽略『孤獨』最核心的本質。社會過度強調人際關係鏈結的重要性卻忽略孤獨正面意義,因而現代人對孤獨認知多半是妖魔化的:錯誤地將孤獨與憂鬱症或神經系統失調引發的自閉症相連結,在標籤理論集體作用下一般人不斷邊緣化『孤獨』的實際意義,導致那些喜歡品嚐享受孤獨的人們也因世人對該詞彙的敵對蔑視而自我質疑,不敢正視孤獨的積極力量,錯失許多跟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
 


是故作者安東尼‧史脫爾『橫眉冷對千夫指』,經過多年滿腹思索追尋將『孤獨』被棄之如敝屣的益處指出『以正視聽』。他不但引經據典地將各精神分析流派的著作加以引薦,甚至旁徵博引將各音樂家、作家、科學家的生平及心境遭遇作為案例,在在加深論文的說服力。搭配上諸位作家優美詞句更讓人充分浸淫在孤獨的萬千世界,親歷品味古今名人內心孤獨寂寥的境界,使自己更從容更健康地與內心對話,也許我們將發現自己獨處時平靜祥和的魅力,原先幽微心音竟可如此清晰,為徬徨無知的未來指點一徑明路。

 

終其吾等一生不免要遇到孤獨時刻,有人惶惶不安不敢正對內心的寂寥,鎮日藏身於人海裡頭藉以逃避那怕是片刻孤獨的席捲;有人卻選擇讓寧靜充分包圍自己,省思日常處世接物應對是否得宜,在一方專屬自己角落聽憑最真誠的心音。透過孤獨洗鍊我們不但更瞭解自身個性,也可漸漸體會人生存在意義,進而使自己更臻於完人。縱然有時孤獨來襲時不免感到鬱悶氣結,甚至會出現『不知人生存在意義』的徬徨無措,但這些不過是必然要出現的短暫負面現象,一旦越過這個境界我們將能以更清澄的心態去面對未來人生。

 

作者在書中提出許多新穎且正確的觀念讓人茅塞頓開,也對孤獨的能力與用處更加心領神會。人在遭逢死喪不免兀自感懷,在這個承受極大情緒壓力的端點任何不妥舉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是故作者不但主張要任憑悲哀情緒尋找宣洩出口而非『強裝笑顏』地掩藏,他也進一步強調遺族身邊的朋友家人應鼓勵彼等有『守喪』的孤獨時刻,而不能僅僅膚淺地認為短時間即重拾往常生活的人值得稱許。藉由一定期間的情緒療傷可以讓他們認清親族逝去的事實,讓孤獨去治療填補那塊破洞直到終於走出悲慟陰霾,也才可說是心靈痊癒。

 

作者另外闡述佛洛伊德、容榕等許多心理學家的正反派看法作為辯證論點,經由兩派不同說法相互攻防淬練出最精闢合理的理論,再加以信手拈來的資料佐證更容易信服於原先抱存質疑的讀者們。作者論述不但清晰有條理,甚且還舉出『非自願孤獨』的案例做為反例使論點更臻圓融:收押的嫌疑犯因長時間拘禁使他們容易對質詢產生心理投射,最後因為受不了精神折磨而不打自招;反觀梭羅等散文家因出於自願性孤隱更能體會孤寂的箇中滋味,經歷『第三時期』的心靈洗鍊因而揮毫出歷久彌雋的作品。但誠如作者於書中所言,自願/非自願性孤獨的後果並非截然二分,考量到許多個性以及生長環境的應變數也容易呈現不同結果,端看吾人採取怎樣的心態去接納。由此可看出作者並非強加灌輸絕對的意識型態,正反例證並陳使得文章更顯中立不偏頗,這樣不危言聳聽的論述反教人信服。

 

這本成書於1988年的作品《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在現今缺乏適當孤獨調劑的社會中重新出版有一定的時代意義。雖然故事整篇學術氣息過於濃郁而有種『掉學袋』的考究意味,加上內容深具哲理而不是那麼容易心領神會,但作者流暢的筆調與鏗鏘有力的邏輯說服還是讓人不禁折服,相信這本書必定是歷久彌堅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佳作。人生路上我們可能孑然一身,但切莫忘記孤獨的康莊大道上還有其他人與你我並肩獨行著。

 

Note

①比起外文封面個人比較鍾愛中文版封面呢~


P.S. 感謝impuzzle超棒的心得,篇幅雖短,但分析精闢,功力了得,令小編既讚嘆又佩服。另外,很開心他喜歡封面^^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Kathy34舌燦誌

作者Kathy34

 

看了本書許多心理專家的理論,我發現父母有否觀注孩童"自處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是決定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基本因素.


父母除了給予孩童一個安全感的環境
,還要幫助他們度過”依戀期”找到”自處能力”的方法像透過玩具或發展想像力的天賦.

在教養孩童時,鼓勵他們用手語表達自我的需求和感受.

用理解代替訓誡,讓孩童自然展現真實的自我,給予自己決定事情的權利. 

帶領他們了解身邊的事物,進而知曉外在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建立聯貫性思考模式,有利改善封閉孤獨的敝病,扭轉心靈負向的宿命. 


其次
,對於成人心靈不成熟,無法自處或與他人者沒有穩定人際關係者

(精神官能症),本書所提出的多元化及開放式見解與建議,頗值得參考. 


作者用許多成功的孤獨過來人透過藝術如音樂
,寫作,繪畫等等深具創意的工作展現經驗,鼓勵社會孤獨弱勢族群,透過工作建立一個人際溝通的自然平台,與外界互動.讓內心的自我小宇宙與外面大環境作持續穩定的間接接觸,調整不完美的人心缺憾,投入深層而真實的生命之旅.無形重溯個人的生命價值,意義非凡珍貴.

 

另外,作者對於個人病態孤獨的解決之道,頗耐人尋思.

方法其一:是患者採用某種可以解明其病症的思考體系,如思考型態.信仰或興趣.其二,是與另一個人發展出一種有結果的關係 


我覺得”思考型態”這樣的方法是較適用在喜好涉獵心理學領域閱讀思考的知識份子
.因為患者須要不斷的跟舊我溝通,抗爭,同時考驗其智慧及耐性,篩選真正認同的理念思想.無疑是精神官能症最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而信仰是適合理情可以完全放身投入相信的單純患者的不二法門. 
至於與另一個人發展出一種有結果的關係變數很大. 

不是每個人的個性傾向和際運機會都可得到的.

而興趣較符合善變的人性需求 


不過
如果你問我:孤獨的真諦為何?我的答案是”追求當下臨在的和諧

 

就如容格所言透過內在自覺統合意識與潛意識的要求

當內在態度有這樣的轉變時人可以接納自己與逆境共存<孤獨>p.281  


當你放心參與生命的現實
你也得到身心合一的和諧喜悅。


P.S. 感謝Kathy34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Forever Fish
作者
Forever Fish 

網路上的國語字典,對於「孤獨」有三個解釋:
(1)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 (2)孤立無援 (3)孤單寂寞;仔細一看都不像是好的意味,但是孤獨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推翻這種膚淺的表像,賦予它正面的意義 

Anthony Storr
本身是精神科醫生,這本書旁徵博引了許多名人跟例子,就像嚴謹的論文一樣,但是這樣也造成一個問題,如果對書裡面的人名沒有絲毫印象的話,在理解上就會狠狠打上折扣,對我而言,特別是後小半部的樂曲,什麼四重奏、F小調、大賦格......簡直就是瞎子摸象,比前面的佛洛伊德、容格論說,還要令我傷腦筋,一讀的時候睡意就慢慢襲上..... 

本書開宗明義: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但並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在非人際關係上
( 例如:工作 ),世俗眾人也能找到其它樂趣。甚至必須暫時剝離跟其它人的互動,讓自己陷入跟自己內心獨處的狀態,才會感到寧靜自在,譬如作家卡夫卡寫作時,就需要獨處,否則就會焦慮不安,因為這時候的人際關係就變成多餘的干擾跟妨礙;而上天甚至賜給人們固定獨處的時間,那就是「睡眠」,當人會在睡覺時其實就是一個人孤獨的,無需跟其它人配合,能讓人們暫時能忘記煩惱,進入屬於自己主宰的天地。孤獨甚至是良藥,否則怎麼會有人老是想出國旅行、深山隱居呢? 

書中不但提到孤獨的必需,還舉出了相關條件,那就是孤獨對人類是有益的,但是先決條件是並非被「強制隔離」,而是自願的;譬如自己一個人想靜一靜是一回事,但是被強迫關進監獄就又是另一回事,甚至「關禁閉」是最殘酷的處罰方式,因為它「強制」了一個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孤獨,無人可以對談交流、甚至連窗戶、陽光都被限制。所以重點就在「主動權」,有主動權的孤獨可以讓出空白、促進創意的發想,沒有主動權的孤獨就淪為懲罰的方式。
 

波特小姐
( Beatrix Potter 1866-1943 ) 是另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她是世界暢銷童書繪本『彼得兔』的作者,小時候的波特家裡是生活富裕的中產階級,但是被嚴格管教,所以缺少跟人相處的機會,因此她跟自己養的寵物 (兔子、蝸牛、蝙蝠、老鼠 ....)、遇見的小動物都變成了好朋友,才有一系列觀察入微的童話繪本出現,直到長大結婚後(47),生活有了另外的重心,創作反而減少;事實上對很多創作者而言,孤獨反而才是最佳的創作環境 


本書適合對心理學行為學有興趣的人反覆閱讀,尤其是裡面對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都有非常有趣的說法,譬如嬰兒之於母親的依戀,犯人對審訊的合作態度
.....可惜的一點,在於這畢竟是純粹西方的論說,如果對人物的過往歷史不了解,難免就會變得無味,相反的對人物典故愈了解,就會愈有樂趣。


P.S. 多謝Forever Fish用心的心得文。嗯,人物傳記那部份,小編雖然也不了解,但讀得挺津津有味的,可能個人感受不同吧。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Idiot Waltz

作者:kurrkit


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是因為你沒有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孤獨」這個議題,讓我聯想到的是另一個名詞叫做「寂寞」,但是其實寂寞才是比孤獨最難解除的桎梏,而孤獨呢?當心靈可以感到滿足之時,知道自身價值處世的意義,孤獨帶出的實為一種自我跳脫的過程,就像從軀殼中奔放而出,然後感受其中的各種感覺,從中得到蛻變、或是改變,使靈魂進階到另一個層次的經歷。
 


安東尼‧史脫爾醫師的《孤獨》實為一本論述心理學的書籍,但是它裡面沒有太多深奧的學術用語,而是用古今中外許多名人的例子搭配心理學理論派的觀點,來交錯解釋說明,「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

 

全書分成十二大章,從解釋孤獨這個行為名詞的來源開始,因為人是群體動物,有社交性,必有其相對之孤獨性,而安東尼藉由這點切入進而討論到孤獨其實是為一種「能力的養成」,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年的孩童就必須給予其適當的獨處能力,而安東尼又根據資料發現,通常較會與自己相處的小孩,都較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而他們可以透過這些處理情緒的方式,變成他們生活的活水,或許是音樂、繪畫、寫作這類具有創意的事情。 


而書中更點出有些狀況之下,會使自身價值受到極大的威脅,那就是面臨親人離世的這件事,而這時最好的治療方式便是創作,創作是一種整合的動作,也是情感的呈現,把情感具體化,是最能解除瀕臨崩潰危機的狀況,但是很多人因為沒有給自己創作的機會而踏上死亡一途,通常這種無奈,最悲哀的就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逃避之道,而這也是安東尼醫生最希望闡述的精神。

 

《孤獨》並不是一本輕鬆愉快易讀的書籍,其牽涉的是心理層面的剖析,引用了大量的作家名句來帶出篇章中,但是安東尼醫生可以用很淺白的字句來解釋不同的案例、甚至延伸到更多議題,包括希臘神話的典故等等,整體來論,《孤獨》絲毫不無聊乏味,而最重要的《孤獨》是一本帶人認知自身價值如何定義如何發揮的書籍,而再看完書後的我們,都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當代藝術家。


P.S. 感謝kurrkit用心的心得文,寫得很棒呢!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遙遠彼方

作者:盜妲

 
從開啟本書的第一頁一直進行到尾端,作者想告訴讀者的主題始終就這麼一個,清楚且明白。甚至連書都還不用翻開,就可以清晰的接受到作者透過本書所欲傳達的訊息,而這也是本書之所以誕生的原因。


作者安東尼˙史脫爾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但不同於世上大部分的精神科醫師,他極力地主張孤獨的正面力量,否定一般多數人普遍認為的「親密關係是人類主要的幸福來源」。安東尼˙史脫爾除了提出自己對孤獨的想法以外,他提出大量有成就的世界級名人的生平事蹟並且加以分析,為自己的想法作為佐證,其中包括藝術家、作家、科學家等各方人士,可謂資料甚豐。


受到深植世人的普遍觀念所影響,孤獨被貼上糟糕的污名,也因此對不善交際的人造成不少壓力,如今安東尼˙史脫爾提出這一看法,對個人甚至是對整個社會,都是一股不小的正面作用。倘若不善交際的人受到鼓勵,不因此感到自卑或壓力,享受孤獨、善用孤獨,不同性情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這個社會將會更加的美好。透過作者的闡述,孤獨不再是「壞」、「悲慘」等負面詞語的同義詞,相反的,它的形象變得正面,甚至是高貴了起來。
   

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卻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

孤獨。有助於內心的整合,並可以培養想像力,使腦力發揮最大的潛能,許多領悟、覺醒及創意是在孤獨時成就。       


仔細想想,當我們有所作為的時候,的確大多都是發生在自己一人獨處時,就是因為孤獨,所以才能心無旁鶩、盡心投入所要完成的事。其實人們在很多時候都必須是孤獨的,這是必然,沒有什麼好可恥,就拿唸書來說吧,不就是孤獨一人,然而生活中很多事的完成都是這樣來的,更甭談與人們一生為伍的學習了。除了書中所舉的例子,其實我們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去驗證。是的,人生在事除了人際,我們都需要孤獨,孤獨可以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甚至於它扮演的也許一直就是這種角色,而人們也只有在自己單獨一人時才能沉澱自己。


P.S. 感謝盜妲用心的心得文。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Piggy的窩
作者:湛藍

孤獨時,有何快樂可言?

誰能獨樂樂?

所有獨樂樂的人,到底有何滿足感?


                      -- 米爾頓(
John Milton ) 

這是一本談孤獨的
書,但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逃避孤獨的工具書, 而是要教會你如何愛上孤獨,並學會與孤獨相伴,享受孤獨, 更要為總是跟憂鬱,寂寞劃上等號的孤獨平反. <孤獨>一書中, 史脫爾以其專業的醫學背景,透過不同的角度,各家心理學說理論漸層有條理的剖析孤獨的多面性. 【對象關係論】主張親密的依戀之情是生命的意義與滿足的主要來源.然而史脫爾卻提出不同的見解, 他認為人際關係具有不確定性,不該被理想化.愛情,友誼固然是人生價值的重要成因,但絕不是幸褔的唯一要件. 書中並舉例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宗教思想家,文學大師大半都是透過遺世孤獨領悟人生道理與創造不朽.史脫爾認為思考,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極孤獨的活動,自主成熟的孤獨不僅可以增進大腦的運作,有助於想像力的開發, 更能整合內心,修復受創的心靈,進而重拾人生價值感與能力感,而強制性或不成熟的孤獨(長期囚禁,感覺剝奪等)則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生活中沒有孤獨交錯者的人,永遠不能展現他的知性能力。
                                --英國散文家及批評家
-戴昆西 

然而也並非只有天才才可能在不涉及人際關係的領域裡找到人生的主要價值
, 史脫爾認為只要是個人興趣, 或真正有創意的工作,不論寫歷史,從事園藝,釣魚,閱讀...都是使人快樂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大過現代精神分析師的想像.<獨處的能力>章節中,史脫爾認為當孩子大到能以想像為樂時,適時給他孤獨的時間與機會是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最佳時機. 而孩子最初獨處能力的養成取決於安全感的依戀, 而有安全感的依戀則是來自於孩童時期能在母親面前平靜地自處, 有安全感的小孩長大後便能脫離依戀的對象而能夠適應較長時間的獨處.英國著名精神家溫尼考特認為父母或師長如果喜歡對獨自玩耍的孩子加以干涉, 孩子會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或取悅或不得罪別人而假裝順從,當順從變成習慣性時,就會養成虛偽的個性,不管在人前人後都無法表達真實的自我,遇到人生逆境或挫折時更容易墜入嚴重的憂鬱深淵.  

我們必須保留僻室一處,只屬於我們自己,能隨時進出;

那裡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在那裡避隱,也在那裡孤獨。
                                   --- 現代散文之父-蒙田 

孤獨對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孤獨,也許是偶遇孤獨,或許是 長時間與孤獨為伍, 然而我們用什麼心情看待孤獨呢?? 美學大師-蔣勳在<孤獨六講>一書裡寫到, 生命因孤獨而圓滿豐沛...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不好的 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莊子也說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可見孤獨並不全然是不好的, 然而為什麼現代人害怕孤獨呢? 是因為習慣噪音後,面對熱鬧喧囂後的寂靜時光反而覺得不自在, 不知道如何與孤獨共處一室了. 當你看到孤獨兩字時,會有什麼聯想? 拿去問了兒子,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 黑暗, 寂寞, 恐懼,寂寞, 媽媽不在家時,不快樂...誠如書中提到的全是消極,負面的.但是當我換一個方法問 孩子, 害怕"一個人" ? 得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 一個人看書很快樂!! 一個人玩電腦很快樂!! 一個 人畫畫很快樂, 有時候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不過如果太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就不快樂了. 會出現這麼大的感覺差異,我想是因為一般人對於"孤獨" "獨處" 的定義不同吧. 孤獨給人的感覺就是暗沉的心情...  

閱讀
<孤獨>之初,很怕這類冷門題材會是索然無味,艱深不易理解的, 開始閱讀後卻訝異於自己竟然一路順暢到底, 尤其認同書中提到有關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重要性. 對我而言,在煩雜的生活瑣事裡擁有孤獨的時光是絕對必要的, 透過與心獨白,讓自己的心沉澱, 適時清除心中不必要的塵埃,心會更清澈澄明, 視野會更清淅, 而很多人生的困惑往往是在一段獨處後豁然開朗的,孤獨彷彿就是讓自己加滿油再出發的能量來源.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很認同孤獨,不怕孤獨,也懂得享受孤獨的樂趣, 但是那也只限於短暫的孤獨, 真要叫我遁跡山林,遺世孤獨, 我是絕對沒辦法做到的啦!!   

          

P.S. 感謝
湛藍用心的心得文,寫得很棒呢!蔣勳那段話放在這本書裡,格外有感覺~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