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宗教.佛學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動封面.jpg

不動明王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神祇,

聽到祂便聯想到廟會節日或行車安全,

到處都能看到祂的尊像與寺廟。

究竟這起於印度的信仰,是如何在日本興盛起來?

此書以平易近人的口吻、簡潔易懂的文筆,

一一介紹不動明王的起源、精神特色與偉大事跡。



弘法大師空海於八○四年隨著一行遣唐使遠赴長安,接受當時最高的密教權威—青龍寺的惠果阿闍梨傳授印度傳來的正統密教。八○六年回到日本開真言宗。反觀中國,密教的傳統斷絕於唐末的動亂期,而後則沒有復興的機會。

明王在密教經典中首度粉墨登場,但是實際上祂的起源卻非常古遠。身為「教令輪身」的明王是佛陀派遣來的使者,也是已完全開悟的佛陀本身,祂為了完成自己的誓願,而呈現出開悟以前的不完全之相,並主動地接受所有下賤之事。為此,祂變成色黑、肥滿、易於工作的奴僕模樣,且爲粉碎所有的惡,而顯示出對任何罪惡都無法寬恕的忿怒之相。

在本書中,著者除略述密教之大意外,亦就不動明王之特色與事跡做一深入探討,希冀藉此讓佛教徒了解不動明王之偉大精神,誓願發菩提心斷煩惱,以智慧火淨化身心,親證佛果。


作者簡介:

釋惟勵法師

釋惟勵法師
青龍山不動寺 住持

釋惟勵法師於民國二十年出生在台南縣麻豆鎮,早年求學時主修化工。民國四十九年於十方大覺寺剃度出家,而後師事上懺下雲法師、靈源老和尚、道源法師等,並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在民國六十年至七十三年間陸續至日本修行,並專攻真言密教。回國後,於屏東縣高樹鄉建立道場,即『不動寺』,以不動明王為本尊,顯密兼弘。著有《不動明王信仰》(八正文化)、《菩提心論註疏》(八正文化)。


自 序

諸佛所說之教門,雖有大乘、小乘、三乘、一乘、顯教、密教種種之別,而真言密教者,乃是佛教之總體,亦是真髓。大日經以因、根、究竟之三句為宗,三句之中,因如播種,即發菩提心;根如根幹開花,即發心後之修行;究竟如結果實,即修行之後佛果圓滿。而今之佛教學者對密教的教相與事相一知半解,每相疑怪,或是嘲笑,不知密教之所以耳。今遇殊勝因緣編述密教入門——《不動明王信仰》一書,以略述密教大意與不動明王的事跡,令佛教徒了解不動明王的偉大精神,誓願發菩提心斷煩惱,以智慧火淨化身心、親證佛果。


誓言感謝本尊不動明王廣大無邊的慈悲,願以修行來體驗本誓言。

 

˙ 遵從本尊的奴僕行為,服務世間人人。

˙ 依據本尊羂索的訓諭,過著相互協助的生活。

˙ 以本尊磐石般的決心,忍受一切苦難。

˙ 如本尊熊熊燃燒的火焰,全心全意努力求精進。

˙ 體會本尊堅毅不拔的心,致力於精神統一。

˙ 以本尊利劍般的智慧,正確判斷喚醒真實的自我。

˙ 蒙受本尊的加持力,祈願獲得平等的利益。


願與所有的佛教徒共勉之。

 


撰序於青龍山不動寺靜室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論注疏cover
『大日經』及『金剛頂經』所明皆不過 -----

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爲究竟
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眾生皆能成佛


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即一切教義不過此三句,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足見《菩提心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


釋惟勵法師以其所知所學與所悟,爲全文造疏註釋、白話簡義與顯理,字字珠璣,實屬深入淺出,鞭辟入裡的一部論典註疏。

作者簡介:

釋惟勵法師
青龍山不動寺 住持

釋惟勵法師
釋惟勵法師於民國二十年出生在台南縣麻豆鎮,
早年求學時主修化工。
民國四十九年於十方大覺寺剃度出家,
而後師事上懺下雲法師、靈源老和尚、道源法師等,
並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在民國六十年至七十三年間陸續至日本修行,並專攻真言密教。
回國後,於屏東縣高樹鄉建立道場,即『不動寺』,
以不動明王為本尊,顯密兼弘。
著有《不動明王信仰》(八正文化)、《菩提心論註疏》(八正文化)。


作者序:

真是一段漫長的歲月!

從我開始著手寫『菩提心論註疏』以來,悠悠歲月,屈指一算已過了一千多個日子。在這段時間裡,我以個人所知所學與所悟,一心一意想要為『菩提心論』撰寫詳明易懂的註解。只不過,內容愈寫愈多,卻愈覺得有必要再更深入,所以篇幅益長,最後在大抵定稿時,決定再增添『簡義』一項,以便讀者能先知其大意,再詳讀其內涵。

如果問我為什麼要為『菩提心論』註疏,我想,那是因為我認為『心』是一切的原動力,有心才會有行;有了意念才有前進的基點。學佛也是一樣的,有人在沒有學佛之前,便對佛教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成見;有人只學習了佛教的儀軌,便認為自己已親近了佛。其實,修行是需要孜孜不倦、努力精進的。就像是學術研究一般,如果你深入一個專業的領域潛心研究,便能漸漸了解其精髓所在,終致融會貫通。學佛亦然,除了恭敬地遵守儀軌、禮拜諸尊之外,如何提昇自己對佛理的了解,也是修行上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這能使你精進,幫助你邁向開悟之道。

在『大日經』與『金剛頂經』中清楚闡述著『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即是一切教義皆不過此三句,而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足見『菩提心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換言之,如果人們得到了佛的智慧,便能體會蘊藏著諸佛功德法的菩提心,如此一來,很快地便能悟得佛的境地。『菩提心論』便是一部開啟眾生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論述。慚衲懷抱著戒慎恐懼之心為此論造疏註釋,希望對眾生的修行有所助益。  

敬識
撰序於青龍山不動寺靜室


目次:

自序   釋惟勵    1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全文    1

菩提心總論 15
第一、菩提心概說    17
第二、大悲之行願    19
第三、大智之勝義    20
第四、勝義與行願    21
第五、大定之三摩地    22

【序說】 25
第一、關於當論之作者    27
第二、關於本論的流傳與著作年代    29
第三、關於本論的內容    31
第四、三心與四心之不同    34
第五、本論的題號    37

【壹】 解釋經題 39

【貳】 解釋撰譯者 45

【參】 科判 51第一、菩提心概說(正宗分第一)    53
第二、大悲之行願(正宗分第二)    83
第三、大智之勝義(正宗分第三)    93
第四、勝義與行願(正宗分第四)    129
第五、大定之三摩地(正宗分第五)    157

後記 227

附錄 231
真言宗普通行法則    233
九條錫仗經全文    247
關於九條錫仗經    251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