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Piggy的窩
作者:湛藍
孤獨時,有何快樂可言?
誰能獨樂樂?
-- 米爾頓(John Milton )
這是一本談孤獨的書,但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逃避孤獨的工具書, 而是要教會你如何愛上孤獨,並學會與孤獨相伴,享受孤獨, 更要為總是跟憂鬱,寂寞劃上等號的孤獨平反. 在<孤獨>一書中, 史脫爾以其專業的醫學背景,透過不同的角度,各家心理學說理論漸層有條理的剖析孤獨的多面性. 【對象關係論】主張親密的依戀之情是生命的意義與滿足的主要來源.然而史脫爾卻提出不同的見解, 他認為人際關係具有不確定性,不該被理想化.愛情,友誼固然是人生價值的重要成因,但絕不是幸褔的唯一要件. 書中並舉例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宗教思想家,文學大師大半都是透過遺世孤獨領悟人生道理與創造不朽.史脫爾認為思考,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極孤獨的活動,自主成熟的孤獨不僅可以增進大腦的運作,有助於想像力的開發, 更能整合內心,修復受創的心靈,進而重拾人生價值感與能力感,而強制性或不成熟的孤獨(長期囚禁,感覺剝奪等)則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生活中沒有孤獨交錯者的人,永遠不能展現他的知性能力。
--英國散文家及批評家-戴昆西
然而也並非只有天才才可能在不涉及人際關係的領域裡找到人生的主要價值, 史脫爾認為只要是個人興趣, 或真正有創意的工作,不論寫歷史,從事園藝,釣魚,閱讀...都是使人快樂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大過現代精神分析師的想像.在<獨處的能力>章節中,史脫爾認為當孩子大到能以想像為樂時,適時給他孤獨的時間與機會是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最佳時機. 而孩子最初獨處能力的養成取決於安全感的依戀, 而有安全感的依戀則是來自於孩童時期能在母親面前平靜地自處, 有安全感的小孩長大後便能脫離依戀的對象而能夠適應較長時間的獨處.英國著名精神家溫尼考特認為父母或師長如果喜歡對獨自玩耍的孩子加以干涉, 孩子會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或取悅或不得罪別人而假裝順從,當順從變成習慣性時,就會養成虛偽的個性,不管在人前人後都無法表達真實的自我,遇到人生逆境或挫折時更容易墜入嚴重的憂鬱深淵.
我們必須保留僻室一處,只屬於我們自己,能隨時進出;
那裡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在那裡避隱,也在那裡孤獨。
--- 現代散文之父-蒙田
孤獨對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孤獨,也許是偶遇孤獨,或許是 長時間與孤獨為伍, 然而我們用什麼心情看待孤獨呢?? 美學大師-蔣勳在<孤獨六講>一書裡寫到, 『生命因孤獨而圓滿豐沛...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不好的 , 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莊子也說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可見孤獨並不全然是不好的, 然而為什麼現代人害怕孤獨呢? 是因為習慣噪音後,面對熱鬧喧囂後的寂靜時光反而覺得不自在, 不知道如何與孤獨共處一室了. 當你看到孤獨兩字時,會有什麼聯想? 拿去問了兒子,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 黑暗, 寂寞, 恐懼,寂寞, 媽媽不在家時,不快樂...誠如書中提到的全是消極,負面的.但是當我換一個方法問 孩子, 害怕"一個人" 嗎? 得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 一個人看書很快樂!! 一個人玩電腦很快樂!! 一個 人畫畫很快樂, 有時候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不過如果太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就不快樂了. 會出現這麼大的感覺差異,我想是因為一般人對於"孤獨" 跟"獨處" 的定義不同吧. 孤獨給人的感覺就是暗沉的心情...
閱讀<孤獨>之初,很怕這類冷門題材會是索然無味,艱深不易理解的, 開始閱讀後卻訝異於自己竟然一路順暢到底, 尤其認同書中提到有關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重要性. 對我而言,在煩雜的生活瑣事裡擁有孤獨的時光是絕對必要的, 透過與心獨白,讓自己的心沉澱, 適時清除心中不必要的塵埃,心會更清澈澄明, 視野會更清淅, 而很多人生的困惑往往是在一段獨處後豁然開朗的,孤獨彷彿就是讓自己加滿油再出發的能量來源.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很認同孤獨,不怕孤獨,也懂得享受孤獨的樂趣, 但是那也只限於短暫的孤獨, 真要叫我遁跡山林,遺世孤獨, 我是絕對沒辦法做到的啦!!
作者:湛藍
孤獨時,有何快樂可言?
誰能獨樂樂?
所有獨樂樂的人,到底有何滿足感?
-- 米爾頓(John Milton )
這是一本談孤獨的書,但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逃避孤獨的工具書, 而是要教會你如何愛上孤獨,並學會與孤獨相伴,享受孤獨, 更要為總是跟憂鬱,寂寞劃上等號的孤獨平反. 在<孤獨>一書中, 史脫爾以其專業的醫學背景,透過不同的角度,各家心理學說理論漸層有條理的剖析孤獨的多面性. 【對象關係論】主張親密的依戀之情是生命的意義與滿足的主要來源.然而史脫爾卻提出不同的見解, 他認為人際關係具有不確定性,不該被理想化.愛情,友誼固然是人生價值的重要成因,但絕不是幸褔的唯一要件. 書中並舉例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宗教思想家,文學大師大半都是透過遺世孤獨領悟人生道理與創造不朽.史脫爾認為思考,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極孤獨的活動,自主成熟的孤獨不僅可以增進大腦的運作,有助於想像力的開發, 更能整合內心,修復受創的心靈,進而重拾人生價值感與能力感,而強制性或不成熟的孤獨(長期囚禁,感覺剝奪等)則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生活中沒有孤獨交錯者的人,永遠不能展現他的知性能力。
--英國散文家及批評家-戴昆西
然而也並非只有天才才可能在不涉及人際關係的領域裡找到人生的主要價值, 史脫爾認為只要是個人興趣, 或真正有創意的工作,不論寫歷史,從事園藝,釣魚,閱讀...都是使人快樂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大過現代精神分析師的想像.在<獨處的能力>章節中,史脫爾認為當孩子大到能以想像為樂時,適時給他孤獨的時間與機會是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最佳時機. 而孩子最初獨處能力的養成取決於安全感的依戀, 而有安全感的依戀則是來自於孩童時期能在母親面前平靜地自處, 有安全感的小孩長大後便能脫離依戀的對象而能夠適應較長時間的獨處.英國著名精神家溫尼考特認為父母或師長如果喜歡對獨自玩耍的孩子加以干涉, 孩子會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或取悅或不得罪別人而假裝順從,當順從變成習慣性時,就會養成虛偽的個性,不管在人前人後都無法表達真實的自我,遇到人生逆境或挫折時更容易墜入嚴重的憂鬱深淵.
我們必須保留僻室一處,只屬於我們自己,能隨時進出;
那裡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在那裡避隱,也在那裡孤獨。
--- 現代散文之父-蒙田
孤獨對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孤獨,也許是偶遇孤獨,或許是 長時間與孤獨為伍, 然而我們用什麼心情看待孤獨呢?? 美學大師-蔣勳在<孤獨六講>一書裡寫到, 『生命因孤獨而圓滿豐沛...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不好的 , 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莊子也說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可見孤獨並不全然是不好的, 然而為什麼現代人害怕孤獨呢? 是因為習慣噪音後,面對熱鬧喧囂後的寂靜時光反而覺得不自在, 不知道如何與孤獨共處一室了. 當你看到孤獨兩字時,會有什麼聯想? 拿去問了兒子,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 黑暗, 寂寞, 恐懼,寂寞, 媽媽不在家時,不快樂...誠如書中提到的全是消極,負面的.但是當我換一個方法問 孩子, 害怕"一個人" 嗎? 得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 一個人看書很快樂!! 一個人玩電腦很快樂!! 一個 人畫畫很快樂, 有時候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不過如果太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就不快樂了. 會出現這麼大的感覺差異,我想是因為一般人對於"孤獨" 跟"獨處" 的定義不同吧. 孤獨給人的感覺就是暗沉的心情...
閱讀<孤獨>之初,很怕這類冷門題材會是索然無味,艱深不易理解的, 開始閱讀後卻訝異於自己竟然一路順暢到底, 尤其認同書中提到有關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重要性. 對我而言,在煩雜的生活瑣事裡擁有孤獨的時光是絕對必要的, 透過與心獨白,讓自己的心沉澱, 適時清除心中不必要的塵埃,心會更清澈澄明, 視野會更清淅, 而很多人生的困惑往往是在一段獨處後豁然開朗的,孤獨彷彿就是讓自己加滿油再出發的能量來源.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很認同孤獨,不怕孤獨,也懂得享受孤獨的樂趣, 但是那也只限於短暫的孤獨, 真要叫我遁跡山林,遺世孤獨, 我是絕對沒辦法做到的啦!!
P.S. 感謝湛藍用心的心得文,寫得很棒呢!蔣勳那段話放在這本書裡,格外有感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