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小乖
原文出處Deeps Gwai Plus

 台南的孔子廟,是台灣最早的孔廟,而孔廟的左學右廟的傳統格局規範,連帶的讓台灣第一所官方學校也誕生在府城(不過學校比廟更早蓋就是)。
 
 這全台首學格局不大,跨入德之門,穿小徑綠地,越過門檻踏入廳堂後,便可見正對面有著仿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刻寫的「大學」章句。正上方懸著的乾隆時代巡察台灣御史楊開鼎所題牌匾「明倫堂」,則揭櫫「明瞭『倫(人際關係)』」是求學問最重要的課題。
 
 明倫,也就是瞭解倫理、明白做人的道理。
 
 孔子說要「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再延伸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似乎,經營這些個人際關係,就是古代人生活的重心。
 
 儒學是顯學,倫理自孔子以降大概也成了華人的生活指標規範。所以,以你我的人際關係經營成果來看待、評斷一個人正不正常、成不成功、有沒有用好像也很理所當然。不過幸好現代社會開放多了,能接受不一樣的人生觀、能容忍不一樣的人格特質。
 
 縱然,這些所謂的公平或多元性的包容力量已經甚為發達,但大多數人還是「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當我們的人際互動應對行為不符合別人的期望平均值,「孤僻」、「怪胎」、「廢」,甚至更糟的評論還是會或直接或暗暗地向我們襲來。倘若如此,怎麼辦?
 
 建設夠正確的自我價值、擁有夠清楚明白的認知,應該還是能活出自己的正道;而如果正在為了不擅人際關係經營,又或疑惑著「為什麼老子(或老娘)就不能好好的一個人過生活?」,或許看了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的孤獨-solitude-這本書,就能找到答案,就會快樂很多、很多。
 
 東方有儒家提醒我們要「明倫」處世,在西方,同樣的有類似「如果沒有辦法經營親密的人際關係,你的人生就是不幸福的。」的普世價值觀。不過,說到底,人畢竟是種充滿變態矛盾性格的生物,而這可能跟天地陰陽調和生成有關係。
 
 有惡來凸顯善的可貴(或愚蠢)、有陰冷灰暗的角落讓我們感謝陽光灑下的溫暖(或礙事);所以我們喜歡親朋好友一起把酒言歡的熱鬧開懷,卻也痛恨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不識抬舉地在自己需要靜一靜的時候在一旁大聲喳呼。
 
 要從「大家混在一起」、「經營一段親密的兩人關係」或「獨處」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生命片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但哪一個選項都不會是絕對,很難有定論的原因,就是人會為了追求某個理想(或幸福)而隨時求變。
 
 當生理妥協於某種情境時,很多時候是因為身心都滿足了,但也有可能只是「剛好這樣也OK」,甚至心理渴望著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我想很多人很享受孤獨的時刻,真正會害怕的,應該是寂寞、或者無聊吧。
 
 孤獨的時候可以做很多事,可以天馬行空地幻想、可以不用掩藏本性地隨著好惡喜怒無常,可以自言自語給自個兒療傷......雖然獨處偶爾會感到寂寞或無聊,不過身處於很熱鬧、或者有著一大群人的場合中,還是會寂寞或無聊啊!所以,孤獨或跟人際熱絡頻繁的時空,其實根本就是一樣的存在條件,真正不同的,還是自己的性格、習慣,或觀念想法。
 
 「孤獨」這本書的問世,我想史脫爾醫生是希望能藉著這本書,闡明人對於人際關係投入的深淺,只能說是生活重心的不同,不應該以此做為幸福與否的絕對標準,更不該以此當成有(精神)病或沒病的評論依規。
 
 為此,他採用了很多心理、社會學者的角度和論述,佐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今(西方)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例子,從天才到一般人,從襁褓時期的嬰兒行為,一直到老年長者對生命的態度,將人際關係的良莠與「成功」與否,或平反、或驗證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全書各個章節,史脫爾提供大量的相關資訊,不下絕對的定論,卻能一邊讓孤獨的人感受到安慰與鼓勵,一邊給汲營人際關係、否定孤獨的人一個重新思考「人生價值」的機會。
 
 此外,史脫爾也提供了為人父母如何讓子女從小就能養成比較中庸性格的觀念,畢竟不管是太孤僻自閉或過度依賴人際關係的人,人生路走得肯定比較辛苦。(但這不表示人生就是悲慘不堪的!)
 
 從書中,可以知道獨處能力高低源自於幼時安全感的建立與否;可以了解孤獨如何有助於內心的整合,發揮想像力促使人類忘掉傷痛、持續進步;可以避免過度強制性的孤獨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體認「個人」意識建立的過程與重要性;可以了解到或許信仰神明與有效的自我對話之間,有著相當程度的雷同......這些知識、資訊,可都不比經營人際關係簡單,自然也不該輕易地忽略。
 
 改編自尼克洪比(Nick Hornby)小說about a boy的電影非關男孩,描述著玩世不恭的痞子哥兒威爾,因為幾段機緣擦出的火花而重新投入正常人際互動生活的過程,結局更以那句截自邦喬飛(Bon Jovi)歌曲的經典台詞:「沒有人是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事實上原出處應該是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沉思第十七篇(Meditation XVII))做為美好人生的一個註腳。
 
 電影裡,威爾終是找到了幸福人生的起點,而你的呢?我的呢?「孤獨」一書,給了我們「幸福絕大多數源自於親密關係」之外的思考,更提醒了與其爭論哪種人生模式才是王道,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適合的、要的,到底是什麼。有機會,何妨找找此書一讀?
 
 最後,雖然書裡提到的244個人物(天!比水滸傳的人物還要多了XD)都是西方人,不過閱讀過程,我倒又想到華人孤獨界的代表之一,即是和楊過生離16年,一個人在絕情谷底悠悠過活的小龍女!
 
 話說認為自己活不成、卻希望夫婿過仔好好活著、讓江蕙的「家後」一曲幫他時間帶走一切、解開喪妻之痛而跳下絕情谷的小龍女,因為身負冰魄銀針毒傷,所以一開始的獨居生活,重心乃在一邊想楊過一邊躺萬年玄冰療傷。
 
 接著在谷底發現了當年送給周伯通的玉蜂,開始了養蜂捕魚邊想楊過的農婦生活。
 
 身子好了,蜂也越養越多,依然想著楊過的小龍女,開始拿花樹的細刺開始在一隻隻的玉蜂翅膀上,雕下一句句的「情谷底,我在絕」、盼楊過到了絕情谷頂可以看到老婆還活著的訊息前來尋她。
 
 不過,時光荏苒,經過了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與失落,小龍女終究是體認到:「這輩子到底是得在這兒終老了。」
 
 至此,小龍女重新練起幼時習得的古墓派玉女功,將養生要訣之「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也漸漸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因而縱是獨居谷底,也不覺寂寞難遣了。
 
 當後來小龍女再次與奔走江湖、勞心勞力的楊過相聚時,原本年紀較小的過兒竟然看起來比小龍女還年長了,您瞧,這孤獨帶來的功效,還真是不錯呢~
 
 而小龍女在絕情谷下的個人生活型態轉變,又恰恰可以呼應到史脫爾醫生提到的「人生三時期」理論,有興趣的話,請務必找書來瞧瞧啊!!!XD
 
P.S.謝謝蔡小乖用心的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正文化 的頭像
    八正文化

    八正書鄉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