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Kathy34舌燦誌

作者Kathy34

 

看了本書許多心理專家的理論,我發現父母有否觀注孩童"自處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是決定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基本因素.


父母除了給予孩童一個安全感的環境
,還要幫助他們度過”依戀期”找到”自處能力”的方法像透過玩具或發展想像力的天賦.

在教養孩童時,鼓勵他們用手語表達自我的需求和感受.

用理解代替訓誡,讓孩童自然展現真實的自我,給予自己決定事情的權利. 

帶領他們了解身邊的事物,進而知曉外在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建立聯貫性思考模式,有利改善封閉孤獨的敝病,扭轉心靈負向的宿命. 


其次
,對於成人心靈不成熟,無法自處或與他人者沒有穩定人際關係者

(精神官能症),本書所提出的多元化及開放式見解與建議,頗值得參考. 


作者用許多成功的孤獨過來人透過藝術如音樂
,寫作,繪畫等等深具創意的工作展現經驗,鼓勵社會孤獨弱勢族群,透過工作建立一個人際溝通的自然平台,與外界互動.讓內心的自我小宇宙與外面大環境作持續穩定的間接接觸,調整不完美的人心缺憾,投入深層而真實的生命之旅.無形重溯個人的生命價值,意義非凡珍貴.

 

另外,作者對於個人病態孤獨的解決之道,頗耐人尋思.

方法其一:是患者採用某種可以解明其病症的思考體系,如思考型態.信仰或興趣.其二,是與另一個人發展出一種有結果的關係 


我覺得”思考型態”這樣的方法是較適用在喜好涉獵心理學領域閱讀思考的知識份子
.因為患者須要不斷的跟舊我溝通,抗爭,同時考驗其智慧及耐性,篩選真正認同的理念思想.無疑是精神官能症最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而信仰是適合理情可以完全放身投入相信的單純患者的不二法門. 
至於與另一個人發展出一種有結果的關係變數很大. 

不是每個人的個性傾向和際運機會都可得到的.

而興趣較符合善變的人性需求 


不過
如果你問我:孤獨的真諦為何?我的答案是”追求當下臨在的和諧

 

就如容格所言透過內在自覺統合意識與潛意識的要求

當內在態度有這樣的轉變時人可以接納自己與逆境共存<孤獨>p.281  


當你放心參與生命的現實
你也得到身心合一的和諧喜悅。


P.S. 感謝Kathy34的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正文化 的頭像
    八正文化

    八正書鄉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