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發表於小ㄚ頭的獨白

作者:aTou 


《孤獨》絕對不是孤單,

孤獨是一種回歸於自我本身的境界。

藉由自我享受「孤獨」的處境,進而將「孤獨」發揮至極!
  


怎麼感覺上,好像高呼口號大於真情至性流露;

怎麼觀感上,好似為宣傳而大聲疾呼的口頭禪?


請沉靜心靈,

仔細閱讀《孤獨》!
 
英文書名本是
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 《孤獨:回歸於自我》

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 Anthony Storr (安東尼、史脫爾)

八正文化即將出版一本精緻書籍中之極品

 

活出自己,

與最真實的自我對話。

 

亞馬遜4.5顆星好評

曾獲選中國時報『開卷』1995年度十大好書

   

閱讀是一種生命中獨自享受,無人能深刻體驗到自我所體驗的文字內涵;

閱讀安東尼‧史脫爾《孤獨》,更是難將心得訴諸語言,

更何況是一字一句寫下來心中的心得。

畢竟,每個人都有不相同的成長背景、難以類似的思考邏輯,及遭遇困難挫折大不相同,

怎能將《孤獨》之後的領悟心得,確切地將體會和領悟傳達出來?

不知道一般人閱讀完之後,會不會有 "難以下筆" 之猶豫不決,

抑或是,邊看《孤獨》邊點頭如蒜倒,

下筆寫心得時,又難上加難,

唯恐誤解《孤獨》之真諦?

   

「親愛的,孤獨小姐今天好嗎?」

相同的句子是

「親愛的孤獨小姐,今天的你好嗎?」

  

兩種疑問句,都常常是自我早上起床問候自問自答的喃喃自語。

從幼兒時期,就深刻了解到孤獨並非孤單,孤單是一種缺乏陪伴的感覺,而孤獨卻是一種自處的能力。

時常發揮想像力,將童話故事換成別種人物說給自己聽,

諸如白雪公主換成灰姑娘,被可怕的後母欺負時,會叫七個小矮人出面幫忙等等的故事。

並非像史脫爾在《孤獨》之中,提到英國小說家安東尼特洛勒普 (Anthony Trollope) 幼時孤單和缺乏同伴(P.154)

也非論及英國童話作家碧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 童年沒有特別不快樂,但非常孤寂。(P. 156)

相對的,親愛的孤獨小姐可是圍繞在一大群男生當中,過著每天 "騎馬打仗" 童年生活。

  

當生命歷程之中,「孤獨感」發酵至巔峰時期,是在美國達拉斯數個年頭。

從一個繁華喧囂不夜城台北,到達一個夜晚九、十點,街道就黑暗寂靜的都市裡過生活,

自己與自己相處之時光,從零到無限之狀態,孤單已非所能形容的字眼,

馬上,本能潛在能力之孤獨,被遺忘在幼兒時期之想像力,蹦跳出來,衍伸到「孤獨小姐」現身。

日常日子還是要繼續向前行,無論是遭遇到語言溝通障礙,亦或是生命中遭逢困難挫折,

每天問候「孤獨小姐」儼然成為一種自我鼓勵和增強信心的力量來源之一。

  

史脫爾在《孤獨》之中,

也論述「喪偶、離婚、失業、身體的創傷,或牢獄之災等生命中不幸的遭遇,...就會對後來的疾病產生相當大的影響。」(P.183)

非常不巧的是,孤獨小姐在美國遇到上數之一半的境界,也可想而知,也罹患過輕度憂鬱症。

心靈沉溺於某種與自我矛盾情結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這個階段,「尋求自我和諧」的反應機制出現,

藉由每日書寫詳細瑣碎的日記,和獨自尋找發洩精力的運動,

成為一種自我協調的工具。

  

《孤獨》在第十二章『完整性的可望與追求』,

可算是史脫爾用以強調「孤獨」之最高境界。

史脫爾在《孤獨》之陳述風格,以循序漸進和步步驗證的內容,

無論是學者們,或是普羅大眾的讀者,都能跟隨他的筆鋒階段性漸次領悟。

這種寫作風格是客觀而理智的,週而復始的著重於「孤獨是一種自我獨處的能力」,

而「孤獨」並非為一般人刻板印象,成為精神疾病的代名詞;

相反地,「孤獨」是一種人生中樂觀進取的潛能。

  

如果讀者正處於自身衝不過的「關卡」時期,

史脫爾的《孤獨》會是一種提供內在尋求和諧的工具書。

當閱讀完《孤獨》時,

也希望能夠替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孤獨小姐/先生」,

有耐心傾聽「孤獨小姐/先生」發岀聲音,

無論是藉由寫作、繪畫、音樂,和大自然來達到和諧狀態,

堅持無悔地好好栽培「孤獨小姐/先生」,

達到史脫爾引述華茲渥斯之境界:『.......孤獨是多麼從容,多麼溫和。』


P.S. 非常感謝aTou用心的心得文。很高興這本書帶給您豐富的收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正文化 的頭像
    八正文化

    八正書鄉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