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荒蕪年歲
作者:心戒

如果孤獨是一段正向的過程,那為什麼,它不能是一種狀態呢?

 

讀完《孤獨》的瞬間,我突然好奇起這樣的問題。

  

《孤獨》是八正文化於2009年重新再版Anthony Storr19202001)寫於1988年的作品《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英文版藉由副標清楚地點出這本書的主題:關於自我完整性的回歸。也就是說,Anthony Storr並不在《孤獨》一書中定義(或釐清)孤獨、寂寞、空虛這一類字眼間的差異。相反地,他把重點放在「何以人們需要(或渴求)孤獨」的原因,企圖探討孤獨對於一個人所能帶來的各式好壞影響。透過大量而具體的實例佐證,清晰地點出孤獨並非一種病態,而是一段潛沉的時光,一段提供自己審視內心並完璧自我的過程

 

Anthony Storr而言,孤獨幾乎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過程,它可能出現在幼兒時期被大人拒絕依賴的瞬間,也可能出現在年長喪親的時刻。它更可能是你在人群喧鬧中亟欲尋求的寧靜片刻,也可能是你在焦躁當下企圖突破的精神困境。Anthony Storr藉由大量科學家、音樂家、作家與藝術家等等「需要極度專心以完成高度抽象概念」的創作者實例,企圖引導讀者思索因孤獨所帶來的正面創作能量。藉由獨身一人的機會,人們將得以經歷「自我審視→自我參照→自我實現」這樣圓滿自身的過程。

 

我滿喜歡這樣的概念,但《孤獨》卻不能滿足我原先對這本書的期待與想像。老實說,我原本預期的是,Anthony Storr會花更多的篇幅探討他書中所謂的「第三個時期(The Third Period)」。也就是說,若一個人已然明白自己的天性,他並不需要透過社交活動來添增自己的信心或藉此獲得滿足與快樂,這時候的他,該怎麼跳脫「與人無關」的心境,進入「與人無涉」的階段呢?又為什麼,人們會進入這種狀態?(或說,該怎麼進入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回頭檢視Anthony Storr在《孤獨》一書中所舉的例子,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例子,都把孤獨當成一種過程,之後,終究還是會回歸人群/人際關係之中。一如創作者經歷此階段後,其作品受到朋友/小眾同好/大眾的肯定,進而證實孤獨是一種探觸並圓滿自我的途徑之一,也是獲得肯定的途徑之一。Anthony Storr在《孤獨》一書中所關注的,無疑更接近Paul Auster回憶錄的美妙譯名「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但問題是,為什麼孤獨不可以是一種人們希望永遠保持住的狀態?(熱力學在這時候就很適合拿來做類比XD

 

坦白說,要真做到「與人無涉」,在現代社會似乎太難了,但若退而求其次,例如,你在部落格上書寫著對你來說非常重要(或很容易將你引入專注狀態)的題材,而這題材小眾到完全沒有人關心(或者說你乾脆關掉了留言及引用功能,也不會偷偷google之),為何你還是可以不間斷地書寫下去?而且是以一種持續帶來正面回饋的愉悅方式堅持著呢?(第十章有點接近這概念,但Anthony Storr的例子還是需要其他人的肯定)雖然Anthony Storr在《孤獨》中並未解答這樣的疑惑,但對於害怕孤獨及其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抗拒靜下來獨身一人進入內心思索人生意義的人,《孤獨》還滿值得一讀的。

 
 

PS.

有趣的離題是,看著《孤獨》的時候,突然讓人想起Colm Tóibín的《大師》,以及我鍾愛不已的BBC電視電影【Miss Austen Regrets】。後者讓珍‧奧斯汀對於孤獨和貧窮的生活狀態,說出了「我選擇了自由」這樣的話;前者則更為有趣,當我想著Henry James因妹妹的去世,而思索起自己「不與人深交,不給承諾,沒有摯愛。當血親通通離去時,自己是否被放逐了」這橋段時,Anthony Storr卻在《孤獨》一書中以Henry James晚年那小小的脫軌演出作為其「第三階段」的例子,兩相對比,看來煞是有趣。


P.S. 多謝心戒專業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
作者: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

我想
我有幸可以擁有這本書
真的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孤獨】
Solitude
 

當我看到這本書公佈的試讀簡介時
就已經迫不及待的有一堆話想說 

起頭它是這麼寫著的(原文引自此連結
 

  比起出外社交或參加活動,你寧願待在家做自己的事?
曾經因為老是待在家,而被人笑「宅男」或「宅女」,自尊受傷或自卑?
懷疑自己喜歡待在家,代表某些方面可能有問題? 

如果你的答案是「
Yes」,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
它不是小說,但你可以看見古今名人如何從孤獨中獲得成就;
它不是勵志或心靈叢書, 但它能讓你重塑自我價值,取得更多自信。
 
誰說朋友成群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這本書要告訴你,孤獨不但不是一種罪,而且每個人都需要孤獨! 

面對幾個一連串的問號
我發現自己點頭連連
尤其是回了台北的近幾年
待在過於喧鬧的環境
面對過於複雜的人群
過著過於快速的生活步調
更讓我加倍迫切的渴望那些似乎永遠都遙不可及的平靜
但越是發現自己需要很大很長的自我空間及時間
也就越發現自己跟周遭格格不入
似乎那些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在我的世界裡卻變成了無形的痛苦跟壓力
而認知跟現實差距的越大
身心疲累的狀況也就越發嚴重 

然後我有幸收到了這本書的試讀本
 

可能也是因為不是正本的關係
讓我可以肆無忌憚的在上面標示及劃註
現在回頭去翻
赫然發現它已經變成一本像筆記本的東西
更確切的來說
或許應該是日記本 

我發現我已劃起了太多黃線
多到以至於我現在無法一一列舉了 

就像是在診斷及重新審視自己一樣
我對照著安東尼.史脫爾的文字
將自己的行為一一套入
然後給自己的很多想法及作為找到了很多合理的解釋 

這不同於給自己找藉口
卻反倒應稱做是一種追本溯源找到原因並進行自我重整的過程
我在其中發現了令我不斷點頭稱是的句子
觸動心裡深處想掉淚的句子
肯定自我的句子
值得深思的句子
能獲得新知及學理的句子
以及許多許多
多到讓我毫不懷疑的認為這本「日記本」應該會陪我繼續度過以後的很多很多日子
好讓我一再的重新翻閱
並添上更多更多的獲得及感想 

不過
我並不想在這裡像寫讀書報告般的把那些段落大意給一一寫出來
那些都是真需要自己去看 去體會 去品嚐 才能有感受的句子
而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把這麼優良的書籍在一篇文章中給道個十足
只是我很認同
也很想分享給大家本書的核心概念:
也就是所謂的『健全的孤獨的能力以及孤獨的需要
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絕對孤獨時間
有人需要的時間長
有人需要的時間短
有人需要在高度且廣闊的人際關係中才能獲得成就及自我價值
有人則需要絕對絕對的孤獨來自我整合
而且甚至可以因此而造就出很多很多偉大的成就、思維、及貢獻 

不是每個人都「應該」且「必須」照著快速且繁雜的步調過日子的
 

只是我想很多人不懂這點
 

「一個人能避免過度與人交涉,並且能使自己的生活有一個連貫的模式,或許也是他得以保持心境平和以及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p 134
 

我尤其非常非常的喜歡這句話
當其他人的存在成了一種妨礙、干擾、威脅
威脅自己的心靈平靜
妨礙自己的整合
干擾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還會有什麼比把自己置在一個無人的寧靜房間裡更好的選擇?
很多時候
給自己或他人一點時間
是不是能發現結果比不斷緊迫釘人要來的好的太多? 

在閱讀這本書的那些日子裡
其實心情是很起伏不平靜的
以我這麼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人
迄今還是不能找到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自己迅速脫離那些紛擾的有效辦法
在閱讀這本書時更因明確的知道自己需要孤獨
一方面卻又被外界拖住
幾乎都快把自己撕裂成兩半
但就像書中某段所述
「如果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和熱情作為生命的重心,他可能早就崩潰了」~p 221 

而我如果沒有跳舞
  沒有音樂  沒有書
沒有在這裡寫點什麼
我也早就崩潰了
也就是為了不願意現實奪走這些 
所以才不願妥協的辛苦奮戰 
「即使是最內向的人,也需要與人生一些關係;即使是最外向的人,許需要在生活中建立一些模式和秩序」~ p135 

所以我才因【孤獨】而混亂
但也因【孤獨】而獲得重整 

額外附帶一題的是
我在讀畢村上春樹【遇見100%的女孩】「義大利麵之年」p 125~134這個短篇時
在旁寫下了如此的手記 

  代表自己一個人孤獨的東西是什麼呢?
一首歌? 一部片? 還是一本書? 

我在忙喔!!忙著只有自己一個人
!!』
 

幸好
 

幸好我還知道我自己擁有些什麼


P.S. 非常感謝小辣椒用心的心得,看了這麼多篇心得,就這篇最讓小編感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呢。可能是因為感動身受吧,文宣所說的話,其實也是小編這個「宅女」最真實的心情啊。真的很開心很開心有其它人能因為看了這本書而得到救贖!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anner small.jpg









~推銷達人教妳最夯絕招!無論工作還是戀愛,都能手到擒來! 

什麼推銷技巧這麼神,竟能讓男生為妳瘋狂!
亞馬遜4.5顆星好評! 


在戀愛裡,我們跌跌撞撞,我們總在一個圓圈裡循環:被甩、站起來,被劈腿、重新振作,或者有時我們只是被困在一個無解的謎團,猜想這段感情究竟出了什麼錯,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男友來來去去,為什麼他們就是不肯求婚?

 

潔絲‧麥肯也曾是「我們」的一員,她曾經避免和男生太過親近,以免讓暗戀的人誤會;她曾經被苦苦追求,交往之後反而追著對方跑;她曾經連西洋棋隊隊長的目光都捕捉不了。但現在,她不但炙手可熱,和明星、職業運動員,甚至40歲以下40個最有錢的男人之一交往,而且每個男友都把結婚掛在嘴上!

 

她是怎麼做到的?很簡單,她徹底運用從推銷界學來的知識與技巧。

 

很多人一聽到推銷就害怕,看到推銷員就頭大,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是死纏爛打、奪命連環call、強迫推銷,甚至二手車和吸塵器。事實上,真正厲害的推銷員根本不屑用這些爛招。他們靠的是對肢體語言的洞察、對人心(性)的掌握,以及,對產品的了解與信心──在戀愛上,這產品無疑就是妳。

 

好消息是:妳不必成為頂尖推銷員,也能180度扭轉妳的感情生活。潔絲‧麥肯已經把所有證實有效的經驗談,通通放進這本書裡。它不像《戀愛必勝守則》,沒有媽媽的媽媽給的過時建議,也不像《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因為看完這本書,他就會喜歡上妳了。

 

這本書能幫妳:

 

1.      認識並愛上妳的產品(也就是妳!)

2.      勘探新「客戶」──要上那找到他們,又該怎麼吸引他們的目光

3.      解讀對方的「購買訊號」,評估他對妳有多少興趣

4.      在氣氛最高點結束約會,讓他對妳牽腸掛肚,迫不及待安排下次約會

 

無論妳正在找「Mr. Right(白馬王子)」還是Mr.Right Now(馬上就來)」,《推銷女王的戀愛絕招》都能讓妳願望成真,讓妳更堅強、更有自信、魅力無法擋。

 

【讀者推薦】
 


我已經讀過一系列戀愛建議書,大部份都很無聊,太技巧性又太厚臉皮了。但這本書不同,首先,它寫得很好又很容易讀,我只花兩天就看完了。我就是停不下來。因為作者跟你講話的口氣就像你最好的朋友,因此你會一直聽下去。其次,她給的建議都很棒,我從沒想過可以透過這麼簡單的動作,達到這麼大的效果來接近男生,大推薦!

                       ---------------- chicago mama 


這本書最棒的部份在於,作者藉自己與周遭朋友戀愛的各種經驗,引出那些實際的建議,並詳加描述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改善每個女人的感情生活。其它同類書籍大都建議讀者大幅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與方式,作者卻提供一些小撇步,讓妳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S. Agusto-Cox 


我跟我朋友試過了,這本書真的很有效!「
SEE」元素是最棒的一個。女孩們,我們一直被教導要故作矜持、不能主動出擊,其實都是錯的!試試作者的技巧,妳會有很大的驚喜。

                       ----------------K. M. English 

作者的口吻親切卻不做作,見識廣卻不會自以為是地說教,如果妳照她的建議做(若妳仔細推敲,會發現它們其實是常識),談起戀愛會更快樂,也會知道該怎麼保留一些,以讓對方對妳保持興趣,不會太黏人、太快投入感情。這本書中很多資訊都值得好好思考,所以慢慢讀吧。不過它寫得很好,也很有組織,若妳只想看一本戀愛建議書,選這本不會錯的。
                       ----------------DC Dater 


【作者介紹】

Jess McCann Photo.JPG

潔絲‧麥肯23歲就成立個人公司,25歲員工就由30人增為40人,同時在美國各地的首腦會議授課,教導推銷的基本法則。2004年,年僅三十歲的潔絲,還被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鬼才理查‧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在他製作的電視影集『叛逆的億萬富豪』(The Rebel Billionaire)中,選為16個「美國最傑出事業家」之一。

 

目前她活躍於醫療儀器推銷界,不只是公司內最年輕的高業績推銷員,同時也是唯一的女性。工作之餘,她也以戀愛專家的身份,持續教導各地女性推銷與戀愛的法則。關於她的更多資訊,請看她的個人網站:www.jessmccann.com

 


【活動時間】


即日起至2009722 (報名截止日為7524.00)


【活動辦法】


1
、寄信至八正文化oct.aplus@m2k.com.tw,主旨:「我要參加《推銷女王的戀愛絕招》搶先試讀徵文活動」,並附上真實姓名、發表筆名、聯絡電話、寄書地址、Email以及部落格網址(附名稱),八正文化將取30~50寄出完整試讀本。(若報名人數超過,將斟酌決定最後試讀人員)

2、報名時間至75日截止,想搶先預讀的朋友歡迎來信,無論是否報名成功,八正文化都會以Email通知。若未收到通知信,煩請來信詢問。
3
、即日起至2009722日,請在您的部落格發表500字以上的《推銷女王的戀愛絕招》閱讀心得,標題請包含《推銷女王的戀愛絕招》,並請(1)引用本篇文章;(2)將已發表的心得連結及word檔寄至oct.aplus@m2k.com.tw,新書上市後一個禮拜即可免費獲得《推銷女王的戀愛絕招》一本。


【注意事項】

1、文章嚴禁盜用他人作品,一經查證屬實,將取消獲贈新書的資格,並請自負違反著作權的法律責任。
2
、文章需同意授權作為《推銷女王的戀愛絕招》相關實體或網路行銷文宣使用。
4
、參加者僅限居住於台、澎、金、馬地區。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原文發表於美好世界
作者
:蛙仔
 


我覺得孤獨是重要的,因為可以讓我們找到自我。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下,我們大多數的人是與家人親友緊密結合的共同體,這一方面有利於生活
(可以彼此照應),另一方面我們重視他們眼中的「自己」;社會約束的影響極大,但也非常排除異己,個人特色容易消失……無怪乎,作者認為只有孤獨可以讓作家有更多創意,也許是只有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們才不會受外界過度侵蝕,對錯好壞也才不會那麼絕對;同時擁有更多自由。

 

印象深刻的一部動畫:小女孩想安靜地閱讀,卻總是有過多的噪音干擾她,像是弟弟一直對她說話,車子的噪音、狗吠聲、電視機的聲音……諸如此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最後小女孩逃到了一座高山山頂,那兒白雪皚皚,重點是萬籟俱寂,搬到這裡,小女孩肯定心滿意足了吧?不,她拿出一台巨大的音響,開始播放讓人心跳加速的搖滾樂。人,好像絲毫不能忍受孤獨,不能忍受與外界沒有聯繫。想起小時候,家人早已就寢自己卻還要趕功課的夜晚,時常會扭開電視機,將音量調到最低,這樣的舉動不是為了觀看電視,而是黑夜讓我焦慮,好像有什麼東西會從這片寂靜中衝出!我需要有人陪伴,即使只是西西蘇蘇聽不清楚的電視聲。

 

孤獨的能力雖重要,但排斥與人交往也許就不是什麼好現象,畢竟一個幼年受到母親細心而適度的呵護,且沒有先天疾病困擾的小孩,在日後理當不會拒絕與人來往,而作者舉的幾個例子,都有個不健全的童年生活,所以他們擁抱孤獨,即便成就非凡,但也證明了成就與心理健康與否無關。

 

我覺得人要有孤獨的能力,也要有與人親密的能力,兩者不能偏廢。 


每年到了書展,我便開始自虐,虐待自己塞在小小的世貿二館
(漫畫區),忍受氧氣的不足,只為了掏錢給書商。往往過不了多久,就感到自己已達極限,必須盡快逃離現場;關在家裡苦讀,家人又都外出時,我會動筆寫信給朋友,或是找人聊天。也許人類有調節這一方面需求的本能,是故當自己不再調節而偏向其中一方時,必定是哪裡發生問題;孤獨,自然也是判斷心理異常與否的指標之一。 


P.S.
多謝蛙仔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素食人生being vegan

作者patty

 

《孤獨》是一本值得花很長時間閱讀的書,尤其,在這個過分強調人際關係的時代

 
人與人在頻繁的接觸中,距離越來越小,關係越來越緊密,手機開著就會被找到,手機關掉還能寄訊息,打開電腦連上msn,密密麻麻的帳號輪流登入登出,我們存在於人群之中,花花世界帶著齒輪,表面的、疏離的、親密的,各種人際關係不斷轉動。 

恐怕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獨處,也很久沒有停下來,跟內在沉靜而完整的自己打聲招呼。
 除了討論人際關係的意義,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證明孤獨對於個人的重要性。 


從畫家、音樂家、科學家到詩人,培養孤獨,能讓不同的人的不同特質,獲得最大的揮灑。正面的孤獨,不是一種寂寞,反而,當我們可以與內心的自己自在相處時,我們對於許多事情的思考,就會像一池紛紛擾擾的水終於在沉澱之後變的清楚而透徹,彷彿我們的心,從很開心很開心很生氣很生氣很悲傷很悲傷很快樂很快樂的波波折折中,拉回了一直線,一條平靜、不再對外追尋,轉而觀照內心平靜的,直線。

 

P.S. 多謝patty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生活心得
作者tinting 

我不懂如何獨處……
所以參加了「孤獨」這本書的試讀…也許從心理的角度,可以告訴我很多不知道的事… 

是不是一定要有親密的感情,人生才是一個圓
? 有的人為什麼可以面對獨自一人而怡然自得,但我卻惴惴不安? 以我現在的年紀和情況,不得不考慮到以後會是一個人,雖然事實並不會讓我太難過,但假日午後一個人的房間,不小心也會升起如果有人在身邊會有多好的念頭。

裡面的序有一段說的很好:
  

人際關係總有「不確定」這因素,因此就不應該理想化,不應視為達到個人滿足的絕對或唯一途徑。婚姻大概是最親密的一種結合,但是在西方世界裡,導致這種關係如此不穩定原因也許就是人際關係的理想化。如果我們不把婚姻視為幸福的主要來源,以淚水收場婚姻就會比較少。
  

我的個性有堎有角,說一是一,不懂圓滑,總是自己設一個目標,好似一定要爬上這層樓才能上的了另一層樓,所以,一直以為有婚姻才會有幸福。但是看完這段文字我不免也想了想,如果不能培養自信和面對自己,冀望由他人來達成你未來一生的幸福,這樣的想法也未免太被動了。
  

書裡同時提到許多的創作活動大都在孤獨中進行,這些活動是在孤立狀態中求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也說到有的人天生喜歡在人際關係中尋求人生的意義,有的人則偏好某些興趣、信仰、或思考型態。這樣的講法我喜歡,所以,我只要在意我的人生意義重點到底是什麼
? 如果我可以對的起自己,那何必循著一般人的足跡前進,如果我停住腳步,那也是我想好好想一想,即使我的旅程走不到別人1/2也甘之如飴。  

後半段的內容提到很多名人的憂鬱症,不同症狀和不同遭遇。當然,那些都是極端的例子,看完內容我也安心了點…因為其實我不嚴重
...我只是孤僻了點…但我有自己的興趣和活動,即使別人認為那是我排遣寂寞的方式也無妨。   

這是一本心理面很重很…不容易喜歡讀的一本書,但是它有幫我解決我內心的疑惑,再三翻閱,每次得到的心靈感觸也不同,是一本好書。
 


P.S.
多謝tinting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四周都是風景

作者jjzero

 

■孤獨有沒有定義?

 

若問人什麼是孤獨?人人會各執一詞,因為每個人的詮釋不同、經驗不同,甚至於處理的態度不同。若問精神醫學專家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什麼是孤獨?他將以學術研究的角度深入淺出剖析孤獨的世界,引述哲學心靈、心理治療、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事例,推論出他對孤獨的假設,驗證他所構築的孤獨理論。  


■孤獨是親密的相反詞?

 

日本女作家酒井順子在《敗犬在遠方嚎叫》書中,將年過三十歲、單身未婚又沒小孩的熟女歸類為「敗犬」,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單身熟女孤獨寂寞,無法順利擁有親密的婚姻關係,因此用了「敗」這樣貶抑的字眼。看得出來,孤獨在社會大眾普遍的觀念裡,並不是多好的名詞,也不是多麼正向的人際關係。可是,台灣偶像劇《敗犬女王》試圖找出單身熟女的人生出口,發現結婚不是唯一選項,而《孤獨》(Solitude)的作者安東尼.史脫爾也告訴我們,孤獨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選項,而這個選項可以適合某些人,卻可能不適合另一群人

 

我們一向認為,無法擁有親密關係的人,就是孤僻,然而,《孤獨》從文學藝術引證的許多文學家、音樂家,他們終其一生沒有結婚,但也並非孤獨一人,他們仍然能從朋友、工作同事、鄰居之間沒那麼親密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滿足。

 

其實,孤獨是能夠與親密並存的,一個人即使與他人多麼親密,都需要擁有自己獨立行動、思考的時間,而此刻就是孤獨,並不是我們所認為那麼的負向、那麼的不需要。

 

■孤獨不好嗎?

 

當然,也有人終身孤獨一人,不願與他人打交道,幾成孤僻怪人。從安東尼.史脫爾在《孤獨》一書中的舉例,我們知道有些人的天生氣質內向,不涉入人群,甚至避開人群;也有一些人發展出精神疾病的異常個性,憂鬱成病,精神脆弱不堪。但是,孤獨對他們反而是一種良方解藥,解決他們面對世界人群的不自在,以及內心自我的衝突,讓他們得以穩定心性,順利成長。

 

甚至,生活中有許多時刻需要孤獨,想像力的培養、藝術的創作、接觸自我內心真實情感、哀傷治療、學習、祈禱…等。在這些時刻,孤獨意味著不受干擾、能夠獨處、自我省思、沈澱心情。

 

■孤獨的內涵豐富,值得探索

 

人類一遇到事情時,容易啟動自動化思考,對事物的看法往負面發展,以為孤獨是沒人愛,以為孤獨是怪咖,以為孤獨是人緣差,以為孤獨是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安東尼.史脫爾在《孤獨》告訴我們:「事實上,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卻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孤獨,有助於內心的整合,並可以培養想像力,使腦力發揮最大的潛能,許多領悟、覺醒及創意是在獨處時成就。」

 

看完《孤獨》一書,你會訝異「孤獨」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及面向,打破了一般人對孤獨的簡單思惟及負面思考,鼓勵人從各個不同面向認識孤獨,企圖擴大孤獨的解釋,也讓人發現孤獨其實沒有那麼糟。更正確的說,希望人們可以接納自我特質中的孤獨,享受孤獨時刻,然後讓孤獨引領我們發揮潛能及創意。

 

本書唯一的缺點在於翻譯,很多人名或專有名詞並不符合國內長久使用的譯名,例如依戀(attachment)在國內心理學專著裡通常稱為依附,而提出依附理論的John Bowlby通常譯為約翰.鮑比,而不是約翰.波爾比,這類的翻譯讓人會一時搞不清到底依戀是不是依附,而約翰.鮑比和約翰.波爾比是不是同一人。

 

附註:

 

1.《孤獨》一書雖然是有點專業的心理學著作,不過文筆流暢有條理,喜歡心理學的人讀來輕鬆,很少讀心理學的人慢慢讀也能收穫滿滿。

 

2.《孤獨》曾在民國1995年由知英文化出版,如今選在2009年由八正文化重新出版,有其新的時代意義,恰好符應現代人追求自我、探尋孤獨的精神。

P.S. 非常感謝 jjzero 用心的試讀心得,以及不吝指正,關於翻譯上的不周之處,我們會跟譯者溝通並進行勘誤,以消除讀者的困惑。再次謝謝 jjzero!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7號哲學家
作者:顏玲

閱讀時你有劃線或抄筆記的習慣嗎?在那當下,你是孤獨的。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know yourself〉。」叔本華也說:「只有孤獨的時候,人才有自由。」大學:「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見孤獨本身並不可怕,甚至它是必要的,在《快樂是你的選擇 Chooking Happiness》一書中〈1997生命潛能出版 〉作者Veronica Ray提到:『每個人都有需要獨處的時候,以便覺查自己的思想,並進一步認識自己,發現自我內在的精神力量。』  


佛洛伊德與榮格是二十世紀心理學中最廣為人知的兩大學派,本書作者安東尼‧史脫爾為英國精神科醫師,對此二大學說旁徵博引,以告訴讀者有關創作等各方面的天才級人物生平,並藉此具體說明獨處之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論是人類學家、心理或社會學者皆一致認為,人類是群聚的動物,需要人際與友誼,從一出生便在家庭環境的社會圈中學習親密關係與歸屬感,進而了解依戀及脫離依戀。

 

就泛心理學而言,培養獨處能力有助於人格的發展。音樂、繪畫、發明,皆因心靈的孤寂產生創作的動能,《安妮的日記》即因作者安妮在二戰時遭受德國納粹迫害,躲在密室中與孤獨共處而寫下的最具震撼的真實告白。電影《浩劫重生Cast Away》,就是敘述聯邦快遞員工墜機滯留荒島,在漂流物中撿到一顆排球,並在球上繪製了一張人的臉,取名「威爾森」,把它當作是唯一的伴侶,與之傾訴,依戀情愫由此而生,後來排球在主角駕著木筏準備逃出孤島時落水漂遠,主角雖努力搶救但徒勞無功,傷心大喊「威爾森」之時,則如喪考妣;又《斷背山》中二位主角身處無人的深山,因而情感互相慰藉,不難想像。 


現代人的心靈表相化,逃避孤獨害怕寂寞,渴望走入人群卻又對人際關係處理不擅,故而沉淪於自我意識與虛幻的網路世界中,因此學習獨處的能力是必然的,也唯有透過獨處,與心靈對談,才了解自己有多大的生命力方能容納我們的靈魂。此外作者也呼應榮格在解夢書籍中提到的潛意識,以及人們祈禱時的靜心行為,這些自我審視的歷程,實須接觸孤獨時,方能有效與思想交互作用。『人生的意義,在於人生對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原來孤獨也讓榮格說出如此饒富哲理的話。

P.S. 感謝顏玲用心的閱讀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海豚飛看世界

作者:海豚飛

這本書昨天中午開始讀,下午就啃完了,是我在書店會拿起來一氣呵成看完的書種,歸類在「我一定要看的書」。
  

看了前面的序我頻頻點頭,因為和我的觀念不謀而合。
 

這不是本小說,這是安東尼.史脫爾(
Anthony Storr) 這位精神科醫師對人類「孤獨」的論點,你當然可以把他當研究報告看,更能把他看成內心整合的大字典,裏頭有著各方學說論證,也有實例觀察 

所謂的「孤獨」和寂寞、孤單不同,那通常是個人心靈空虛,無法和孤獨混為一談。一個人能長期的孤獨作業,也是享受想像力、創作力最旺盛的時間,這樣的人也就更富有成就,因為孤獨時是一種自我非常充實且強大的能量。
 

音樂家要忍受長期創作,作家要天天爬格子,科學家得面對那些冰冷的器材一次一次的做著實驗,這些人長期孤獨作業,也就創造出個人的天才性,他們不費力的沈浸在某方面的事物,不是外在壓力所逼,全是自願。
 

這讓我想起我學音樂,五歲就開始訓練孤獨的能力,自己練習完成,長期的磨鍊下來,自主性要比一般人來得高,獨處時更能專注。
 

現代人從小要訓練獨處的能力,很多人從小沒有培養這種能力,總是要抓朋友,填時間,像個慌張的
採者,在他的人生裏沒有自己的價值,總是在符合別人的期望,甚至取悅他人,或不得罪人,這種都叫「虛偽的自我」。 

所以,我一向鼓勵每個人要從小培養一種長期的藝術訓練,彈琴、畫畫、跳舞、種花、下棋、運動、閱讀……都很好,你有每天自己要做的事,不是老師出給你,媽媽叫你做,是你的人生裏要來觸動的心靈層級,他讓你覺得人生有意義和價值,你沈浸其中不管有多久,都是樂在其中,這就對了。
 


這本書寫得相當好,推薦給全世界每個人來看,這是我們社會上很欠缺的一種能力
,很多人到入土都沒有這種能力,白來也白活,若是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能力,社會的進步將會嘖嘖稱奇!

P.S. 感謝海豚飛用心的閱讀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baruch的部落格

作者:石刁柏

 

   在這個世界中感到孤獨的人們有福了,《孤獨》這本書將幫助你渡過煩惱之海,到達成熟、和諧的彼岸。讀過之後你將茅塞頓開,原來孤獨是必要而且有益的

 

   現代商業社會普遍崇尚「成功」,崇拜「英雄」,人的價值似乎只剩下「能賺多少錢?」這個評比標準;於是乎,各種行銷術、人際關係的經營成了現代人最重要的事,不擅鑽營者,往往只能退居第二線,甚至淪落到職場競爭中的「敗犬」,嗚呼!慘哉!

 

   感情世界亦復如是。年紀漸大,若未結婚或無伴侶,總有人背後指指點點,認為妳是有缺陷還是有毛病。不是說人生而自由嗎?你有選擇婚姻和家庭的自由,我就不能選擇單身和清靜的自由嗎?於公方面,我有正當的工作養活自己,對社會一樣有貢獻、一樣有繳稅;於私方面,我選擇孤獨,探索人類內在的心靈世界,我不擾人、人不擾我,又有何不可?

 

   成為別人眼中的孤獨者,有各式各樣自願或非自願的緣由:厭惡這個世界者、無法適應社會者、在人群中感到壓力或想逃避者、對工作感到厭煩和前途無望的人,這是一種層次,這一類人特別需要孤獨的時刻來整合外在世界與自己的內在世界,找出一種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生活秩序,否則他們將更難以融入社會和群體,壓力會逼得他們處於「崩潰的邊緣」,很容易出現無法自我控制的危險或脫軌行為,造成社會的負擔。現代生活步調緊張、競爭激烈、容易出現摩擦,這種人只會越來越多。

 

   因為工作需要獨處的環境:園藝工作者、售票員、醫學檢測人員、實驗室裡的科學家;火車、客運、貨運卡車、飛機的駕駛;畫家、作家、藝術創作者,這是另一種層次。當然還有一些「天才」、「大師」的境界,雖然不是我們平常人所能想像企及的,但是他們工作時的專注與忘我,也是我們一般人所應該學習的。

 

   孤獨,是必要的,我們必須整合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否則我們將處於「崩潰的邊緣」。

 

   對於受過傷害和生離死別者,他們需要孤獨來自我療癒,審視過去和走向未來。

 

   孤獨,對於藝術和文字工作者來說,是個讓人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時刻。

 

   我們不是每天都要睡覺嗎?這也是一種孤獨的狀態,睡眠當中,我們的大腦可以整合記憶與行為、意識與潛意識、修復細胞和讓身體休息---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不是嗎?

P.S. 感謝石刁柏用心的閱讀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