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補夢人
作者:
impuzzle 


精神分析師波爾比曾說對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人生賴以旋轉的軸,當今社會服膺這句話的同時,卻也因為工業化加速掏空精神層面的基面而忽略『孤獨』最核心的本質。社會過度強調人際關係鏈結的重要性卻忽略孤獨正面意義,因而現代人對孤獨認知多半是妖魔化的:錯誤地將孤獨與憂鬱症或神經系統失調引發的自閉症相連結,在標籤理論集體作用下一般人不斷邊緣化『孤獨』的實際意義,導致那些喜歡品嚐享受孤獨的人們也因世人對該詞彙的敵對蔑視而自我質疑,不敢正視孤獨的積極力量,錯失許多跟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
 


是故作者安東尼‧史脫爾『橫眉冷對千夫指』,經過多年滿腹思索追尋將『孤獨』被棄之如敝屣的益處指出『以正視聽』。他不但引經據典地將各精神分析流派的著作加以引薦,甚至旁徵博引將各音樂家、作家、科學家的生平及心境遭遇作為案例,在在加深論文的說服力。搭配上諸位作家優美詞句更讓人充分浸淫在孤獨的萬千世界,親歷品味古今名人內心孤獨寂寥的境界,使自己更從容更健康地與內心對話,也許我們將發現自己獨處時平靜祥和的魅力,原先幽微心音竟可如此清晰,為徬徨無知的未來指點一徑明路。

 

終其吾等一生不免要遇到孤獨時刻,有人惶惶不安不敢正對內心的寂寥,鎮日藏身於人海裡頭藉以逃避那怕是片刻孤獨的席捲;有人卻選擇讓寧靜充分包圍自己,省思日常處世接物應對是否得宜,在一方專屬自己角落聽憑最真誠的心音。透過孤獨洗鍊我們不但更瞭解自身個性,也可漸漸體會人生存在意義,進而使自己更臻於完人。縱然有時孤獨來襲時不免感到鬱悶氣結,甚至會出現『不知人生存在意義』的徬徨無措,但這些不過是必然要出現的短暫負面現象,一旦越過這個境界我們將能以更清澄的心態去面對未來人生。

 

作者在書中提出許多新穎且正確的觀念讓人茅塞頓開,也對孤獨的能力與用處更加心領神會。人在遭逢死喪不免兀自感懷,在這個承受極大情緒壓力的端點任何不妥舉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是故作者不但主張要任憑悲哀情緒尋找宣洩出口而非『強裝笑顏』地掩藏,他也進一步強調遺族身邊的朋友家人應鼓勵彼等有『守喪』的孤獨時刻,而不能僅僅膚淺地認為短時間即重拾往常生活的人值得稱許。藉由一定期間的情緒療傷可以讓他們認清親族逝去的事實,讓孤獨去治療填補那塊破洞直到終於走出悲慟陰霾,也才可說是心靈痊癒。

 

作者另外闡述佛洛伊德、容榕等許多心理學家的正反派看法作為辯證論點,經由兩派不同說法相互攻防淬練出最精闢合理的理論,再加以信手拈來的資料佐證更容易信服於原先抱存質疑的讀者們。作者論述不但清晰有條理,甚且還舉出『非自願孤獨』的案例做為反例使論點更臻圓融:收押的嫌疑犯因長時間拘禁使他們容易對質詢產生心理投射,最後因為受不了精神折磨而不打自招;反觀梭羅等散文家因出於自願性孤隱更能體會孤寂的箇中滋味,經歷『第三時期』的心靈洗鍊因而揮毫出歷久彌雋的作品。但誠如作者於書中所言,自願/非自願性孤獨的後果並非截然二分,考量到許多個性以及生長環境的應變數也容易呈現不同結果,端看吾人採取怎樣的心態去接納。由此可看出作者並非強加灌輸絕對的意識型態,正反例證並陳使得文章更顯中立不偏頗,這樣不危言聳聽的論述反教人信服。

 

這本成書於1988年的作品《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在現今缺乏適當孤獨調劑的社會中重新出版有一定的時代意義。雖然故事整篇學術氣息過於濃郁而有種『掉學袋』的考究意味,加上內容深具哲理而不是那麼容易心領神會,但作者流暢的筆調與鏗鏘有力的邏輯說服還是讓人不禁折服,相信這本書必定是歷久彌堅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佳作。人生路上我們可能孑然一身,但切莫忘記孤獨的康莊大道上還有其他人與你我並肩獨行著。

 

Note

①比起外文封面個人比較鍾愛中文版封面呢~


P.S. 感謝impuzzle超棒的心得,篇幅雖短,但分析精闢,功力了得,令小編既讚嘆又佩服。另外,很開心他喜歡封面^^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Kathy34舌燦誌

作者Kathy34

 

看了本書許多心理專家的理論,我發現父母有否觀注孩童"自處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是決定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基本因素.


父母除了給予孩童一個安全感的環境
,還要幫助他們度過”依戀期”找到”自處能力”的方法像透過玩具或發展想像力的天賦.

在教養孩童時,鼓勵他們用手語表達自我的需求和感受.

用理解代替訓誡,讓孩童自然展現真實的自我,給予自己決定事情的權利. 

帶領他們了解身邊的事物,進而知曉外在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建立聯貫性思考模式,有利改善封閉孤獨的敝病,扭轉心靈負向的宿命. 


其次
,對於成人心靈不成熟,無法自處或與他人者沒有穩定人際關係者

(精神官能症),本書所提出的多元化及開放式見解與建議,頗值得參考. 


作者用許多成功的孤獨過來人透過藝術如音樂
,寫作,繪畫等等深具創意的工作展現經驗,鼓勵社會孤獨弱勢族群,透過工作建立一個人際溝通的自然平台,與外界互動.讓內心的自我小宇宙與外面大環境作持續穩定的間接接觸,調整不完美的人心缺憾,投入深層而真實的生命之旅.無形重溯個人的生命價值,意義非凡珍貴.

 

另外,作者對於個人病態孤獨的解決之道,頗耐人尋思.

方法其一:是患者採用某種可以解明其病症的思考體系,如思考型態.信仰或興趣.其二,是與另一個人發展出一種有結果的關係 


我覺得”思考型態”這樣的方法是較適用在喜好涉獵心理學領域閱讀思考的知識份子
.因為患者須要不斷的跟舊我溝通,抗爭,同時考驗其智慧及耐性,篩選真正認同的理念思想.無疑是精神官能症最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而信仰是適合理情可以完全放身投入相信的單純患者的不二法門. 
至於與另一個人發展出一種有結果的關係變數很大. 

不是每個人的個性傾向和際運機會都可得到的.

而興趣較符合善變的人性需求 


不過
如果你問我:孤獨的真諦為何?我的答案是”追求當下臨在的和諧

 

就如容格所言透過內在自覺統合意識與潛意識的要求

當內在態度有這樣的轉變時人可以接納自己與逆境共存<孤獨>p.281  


當你放心參與生命的現實
你也得到身心合一的和諧喜悅。


P.S. 感謝Kathy34的心得。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Forever Fish
作者
Forever Fish 

網路上的國語字典,對於「孤獨」有三個解釋:
(1)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 (2)孤立無援 (3)孤單寂寞;仔細一看都不像是好的意味,但是孤獨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推翻這種膚淺的表像,賦予它正面的意義 

Anthony Storr
本身是精神科醫生,這本書旁徵博引了許多名人跟例子,就像嚴謹的論文一樣,但是這樣也造成一個問題,如果對書裡面的人名沒有絲毫印象的話,在理解上就會狠狠打上折扣,對我而言,特別是後小半部的樂曲,什麼四重奏、F小調、大賦格......簡直就是瞎子摸象,比前面的佛洛伊德、容格論說,還要令我傷腦筋,一讀的時候睡意就慢慢襲上..... 

本書開宗明義: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但並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在非人際關係上
( 例如:工作 ),世俗眾人也能找到其它樂趣。甚至必須暫時剝離跟其它人的互動,讓自己陷入跟自己內心獨處的狀態,才會感到寧靜自在,譬如作家卡夫卡寫作時,就需要獨處,否則就會焦慮不安,因為這時候的人際關係就變成多餘的干擾跟妨礙;而上天甚至賜給人們固定獨處的時間,那就是「睡眠」,當人會在睡覺時其實就是一個人孤獨的,無需跟其它人配合,能讓人們暫時能忘記煩惱,進入屬於自己主宰的天地。孤獨甚至是良藥,否則怎麼會有人老是想出國旅行、深山隱居呢? 

書中不但提到孤獨的必需,還舉出了相關條件,那就是孤獨對人類是有益的,但是先決條件是並非被「強制隔離」,而是自願的;譬如自己一個人想靜一靜是一回事,但是被強迫關進監獄就又是另一回事,甚至「關禁閉」是最殘酷的處罰方式,因為它「強制」了一個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孤獨,無人可以對談交流、甚至連窗戶、陽光都被限制。所以重點就在「主動權」,有主動權的孤獨可以讓出空白、促進創意的發想,沒有主動權的孤獨就淪為懲罰的方式。
 

波特小姐
( Beatrix Potter 1866-1943 ) 是另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她是世界暢銷童書繪本『彼得兔』的作者,小時候的波特家裡是生活富裕的中產階級,但是被嚴格管教,所以缺少跟人相處的機會,因此她跟自己養的寵物 (兔子、蝸牛、蝙蝠、老鼠 ....)、遇見的小動物都變成了好朋友,才有一系列觀察入微的童話繪本出現,直到長大結婚後(47),生活有了另外的重心,創作反而減少;事實上對很多創作者而言,孤獨反而才是最佳的創作環境 


本書適合對心理學行為學有興趣的人反覆閱讀,尤其是裡面對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都有非常有趣的說法,譬如嬰兒之於母親的依戀,犯人對審訊的合作態度
.....可惜的一點,在於這畢竟是純粹西方的論說,如果對人物的過往歷史不了解,難免就會變得無味,相反的對人物典故愈了解,就會愈有樂趣。


P.S. 多謝Forever Fish用心的心得文。嗯,人物傳記那部份,小編雖然也不了解,但讀得挺津津有味的,可能個人感受不同吧。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Idiot Waltz

作者:kurrkit


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是因為你沒有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孤獨」這個議題,讓我聯想到的是另一個名詞叫做「寂寞」,但是其實寂寞才是比孤獨最難解除的桎梏,而孤獨呢?當心靈可以感到滿足之時,知道自身價值處世的意義,孤獨帶出的實為一種自我跳脫的過程,就像從軀殼中奔放而出,然後感受其中的各種感覺,從中得到蛻變、或是改變,使靈魂進階到另一個層次的經歷。
 


安東尼‧史脫爾醫師的《孤獨》實為一本論述心理學的書籍,但是它裡面沒有太多深奧的學術用語,而是用古今中外許多名人的例子搭配心理學理論派的觀點,來交錯解釋說明,「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

 

全書分成十二大章,從解釋孤獨這個行為名詞的來源開始,因為人是群體動物,有社交性,必有其相對之孤獨性,而安東尼藉由這點切入進而討論到孤獨其實是為一種「能力的養成」,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年的孩童就必須給予其適當的獨處能力,而安東尼又根據資料發現,通常較會與自己相處的小孩,都較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而他們可以透過這些處理情緒的方式,變成他們生活的活水,或許是音樂、繪畫、寫作這類具有創意的事情。 


而書中更點出有些狀況之下,會使自身價值受到極大的威脅,那就是面臨親人離世的這件事,而這時最好的治療方式便是創作,創作是一種整合的動作,也是情感的呈現,把情感具體化,是最能解除瀕臨崩潰危機的狀況,但是很多人因為沒有給自己創作的機會而踏上死亡一途,通常這種無奈,最悲哀的就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逃避之道,而這也是安東尼醫生最希望闡述的精神。

 

《孤獨》並不是一本輕鬆愉快易讀的書籍,其牽涉的是心理層面的剖析,引用了大量的作家名句來帶出篇章中,但是安東尼醫生可以用很淺白的字句來解釋不同的案例、甚至延伸到更多議題,包括希臘神話的典故等等,整體來論,《孤獨》絲毫不無聊乏味,而最重要的《孤獨》是一本帶人認知自身價值如何定義如何發揮的書籍,而再看完書後的我們,都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當代藝術家。


P.S. 感謝kurrkit用心的心得文,寫得很棒呢!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遙遠彼方

作者:盜妲

 
從開啟本書的第一頁一直進行到尾端,作者想告訴讀者的主題始終就這麼一個,清楚且明白。甚至連書都還不用翻開,就可以清晰的接受到作者透過本書所欲傳達的訊息,而這也是本書之所以誕生的原因。


作者安東尼˙史脫爾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但不同於世上大部分的精神科醫師,他極力地主張孤獨的正面力量,否定一般多數人普遍認為的「親密關係是人類主要的幸福來源」。安東尼˙史脫爾除了提出自己對孤獨的想法以外,他提出大量有成就的世界級名人的生平事蹟並且加以分析,為自己的想法作為佐證,其中包括藝術家、作家、科學家等各方人士,可謂資料甚豐。


受到深植世人的普遍觀念所影響,孤獨被貼上糟糕的污名,也因此對不善交際的人造成不少壓力,如今安東尼˙史脫爾提出這一看法,對個人甚至是對整個社會,都是一股不小的正面作用。倘若不善交際的人受到鼓勵,不因此感到自卑或壓力,享受孤獨、善用孤獨,不同性情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這個社會將會更加的美好。透過作者的闡述,孤獨不再是「壞」、「悲慘」等負面詞語的同義詞,相反的,它的形象變得正面,甚至是高貴了起來。
   

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卻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

孤獨。有助於內心的整合,並可以培養想像力,使腦力發揮最大的潛能,許多領悟、覺醒及創意是在孤獨時成就。       


仔細想想,當我們有所作為的時候,的確大多都是發生在自己一人獨處時,就是因為孤獨,所以才能心無旁鶩、盡心投入所要完成的事。其實人們在很多時候都必須是孤獨的,這是必然,沒有什麼好可恥,就拿唸書來說吧,不就是孤獨一人,然而生活中很多事的完成都是這樣來的,更甭談與人們一生為伍的學習了。除了書中所舉的例子,其實我們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去驗證。是的,人生在事除了人際,我們都需要孤獨,孤獨可以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甚至於它扮演的也許一直就是這種角色,而人們也只有在自己單獨一人時才能沉澱自己。


P.S. 感謝盜妲用心的心得文。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Piggy的窩
作者:湛藍

孤獨時,有何快樂可言?

誰能獨樂樂?

所有獨樂樂的人,到底有何滿足感?


                      -- 米爾頓(
John Milton ) 

這是一本談孤獨的
書,但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逃避孤獨的工具書, 而是要教會你如何愛上孤獨,並學會與孤獨相伴,享受孤獨, 更要為總是跟憂鬱,寂寞劃上等號的孤獨平反. <孤獨>一書中, 史脫爾以其專業的醫學背景,透過不同的角度,各家心理學說理論漸層有條理的剖析孤獨的多面性. 【對象關係論】主張親密的依戀之情是生命的意義與滿足的主要來源.然而史脫爾卻提出不同的見解, 他認為人際關係具有不確定性,不該被理想化.愛情,友誼固然是人生價值的重要成因,但絕不是幸褔的唯一要件. 書中並舉例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宗教思想家,文學大師大半都是透過遺世孤獨領悟人生道理與創造不朽.史脫爾認為思考,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極孤獨的活動,自主成熟的孤獨不僅可以增進大腦的運作,有助於想像力的開發, 更能整合內心,修復受創的心靈,進而重拾人生價值感與能力感,而強制性或不成熟的孤獨(長期囚禁,感覺剝奪等)則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生活中沒有孤獨交錯者的人,永遠不能展現他的知性能力。
                                --英國散文家及批評家
-戴昆西 

然而也並非只有天才才可能在不涉及人際關係的領域裡找到人生的主要價值
, 史脫爾認為只要是個人興趣, 或真正有創意的工作,不論寫歷史,從事園藝,釣魚,閱讀...都是使人快樂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大過現代精神分析師的想像.<獨處的能力>章節中,史脫爾認為當孩子大到能以想像為樂時,適時給他孤獨的時間與機會是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最佳時機. 而孩子最初獨處能力的養成取決於安全感的依戀, 而有安全感的依戀則是來自於孩童時期能在母親面前平靜地自處, 有安全感的小孩長大後便能脫離依戀的對象而能夠適應較長時間的獨處.英國著名精神家溫尼考特認為父母或師長如果喜歡對獨自玩耍的孩子加以干涉, 孩子會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或取悅或不得罪別人而假裝順從,當順從變成習慣性時,就會養成虛偽的個性,不管在人前人後都無法表達真實的自我,遇到人生逆境或挫折時更容易墜入嚴重的憂鬱深淵.  

我們必須保留僻室一處,只屬於我們自己,能隨時進出;

那裡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在那裡避隱,也在那裡孤獨。
                                   --- 現代散文之父-蒙田 

孤獨對現代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孤獨,也許是偶遇孤獨,或許是 長時間與孤獨為伍, 然而我們用什麼心情看待孤獨呢?? 美學大師-蔣勳在<孤獨六講>一書裡寫到, 生命因孤獨而圓滿豐沛...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不好的 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莊子也說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可見孤獨並不全然是不好的, 然而為什麼現代人害怕孤獨呢? 是因為習慣噪音後,面對熱鬧喧囂後的寂靜時光反而覺得不自在, 不知道如何與孤獨共處一室了. 當你看到孤獨兩字時,會有什麼聯想? 拿去問了兒子,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 黑暗, 寂寞, 恐懼,寂寞, 媽媽不在家時,不快樂...誠如書中提到的全是消極,負面的.但是當我換一個方法問 孩子, 害怕"一個人" ? 得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 一個人看書很快樂!! 一個人玩電腦很快樂!! 一個 人畫畫很快樂, 有時候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不過如果太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就不快樂了. 會出現這麼大的感覺差異,我想是因為一般人對於"孤獨" "獨處" 的定義不同吧. 孤獨給人的感覺就是暗沉的心情...  

閱讀
<孤獨>之初,很怕這類冷門題材會是索然無味,艱深不易理解的, 開始閱讀後卻訝異於自己竟然一路順暢到底, 尤其認同書中提到有關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重要性. 對我而言,在煩雜的生活瑣事裡擁有孤獨的時光是絕對必要的, 透過與心獨白,讓自己的心沉澱, 適時清除心中不必要的塵埃,心會更清澈澄明, 視野會更清淅, 而很多人生的困惑往往是在一段獨處後豁然開朗的,孤獨彷彿就是讓自己加滿油再出發的能量來源.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很認同孤獨,不怕孤獨,也懂得享受孤獨的樂趣, 但是那也只限於短暫的孤獨, 真要叫我遁跡山林,遺世孤獨, 我是絕對沒辦法做到的啦!!   

          

P.S. 感謝
湛藍用心的心得文,寫得很棒呢!蔣勳那段話放在這本書裡,格外有感覺~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幸福蟹居

作者:瑪莉

 
當你看到「孤獨」,會聯想到什麼?

大部份人所給的答案,都是消極、負面的。‧‧‧《節自網路書介》 

其實,初見到這本書的文案時

雖然也還不至於將它當做一本感人肺腑的小說來看

我心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卻直覺得這將會是一本『宅學寶典』

腦子裡馬上跑出了許多男男女女拿著布條牌子的

嘴裡高聲吶喊著『宅男無罪』、『宅女至上』等等的口號

(
~)這真是有點無厘頭的一種突發其想啊‧‧‧ 

其實這是一本很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書

甚至更值得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或情緒之下

拿來平心閱讀的一個心靈慰藉與沉澱

我相信,在每個不同的情境與心境之下來讀這本書

所得到的想法與看法絕對會有著不同的感觸與思維
 

人類很容易疏離自己最深處的感受與需要

唯有『孤獨』可以讓我們深觸內在世界‧‧‧《節自書封介紹》 

這本書其實所要談的就是這個主體

有沒有想過,『孤獨』在您看來究竟是什麼

一個人的時候叫孤獨,但有一種情況則是

在喧鬧到不行的場合裡反而覺得更加孤獨

『孤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不該只是一種膚淺的感覺與假象
 

安東尼‧史脫爾先生同時是一位精神醫學的醫師

在他看來,就如同他所說的自己的創意動機應歸納於:

『長久以來,人際關係在心理學家一再強調下,被視為指向幸福的唯一關鍵

但反觀那些具有高度創造力的人們,皆常處孤獨狀態而不引以為苦‧‧‧』
 

作者在書中也深入觀察到許多偉大的作品、構思、與創意

大都皆於孤獨時深入思索而得以現世的

『孤獨』在一般多數的時下青年眼中或許是一件難熬的情緒

通體眾人所知的『孤獨』一詞,便是和『寂寞』劃上相同等號

然而,這本書中所要談論的真正『孤獨』仍是為所謂的『獨處』
其實我也深深覺得這是我們這一代
以至於下一代或更下一代所無法適應的重要課題之一
 

這本書裡面洋洋灑灑說了許多道理、許多見解、許多的觀察與感觸

當下這個階層的我所能頓悟到的卻只有一種強烈的感觸

我在想,幸福美滿的生活總是人人所希冀的一個夢想藍圖

然而,將這個夢想實現的最有力道路則是莫過於先學會『獨處』一途吧
 

在這本書的後記裡,有一位退休教師『蕭春梅』所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很不錯

她說:
 

孤獨是什麼,孤獨不是孤單
 
它是自己全然的在自己裡,在周遭所有的一切裡
保持著清醒和覺知,坦然的走著、跑著、跳著‧‧‧活著、呼吸著‧‧‧ 
在孤獨裡並不寂寞
它讓人回到自己,在自己裡看著自己。明白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節自書中章節內容》
 

我想,一個瞭解自己、接受自己、也愛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有愛他人能力的一個完人

能夠適應『獨處』的,並保持著清醒與覺知的人

思考的也就比他人來得更多、更深、更廣

哲人之所以為哲人,一般人的看法總認為他們所談論的

盡是那些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

然而,許多的哲理、想像、創意與領悟

不也是經由如此而來的嗎
 

我個人的看法覺得

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很不錯的思想書

不過,應該不會被歸納為大眾所願意花心思去閱讀的書類吧

但是只要在家中放置一本

相信在任何時候信手捻來讀它個幾頁

應該都會有所不同的頓悟與深刻感觸的吧‧‧‧
 


P.S. 感謝瑪莉用心的心得文。哈哈,希望不是小編的文案讓妳把它誤認為宅學寶典啊~ 那樣的書應該會比較輕鬆易讀、廣為大眾接受吧。不過,雖然這本書相較之下比較正經八百(專業),但對小編這樣的宅女卻很有幫助哩。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作發表於小ㄚ頭的獨白

作者:aTou 


《孤獨》絕對不是孤單,

孤獨是一種回歸於自我本身的境界。

藉由自我享受「孤獨」的處境,進而將「孤獨」發揮至極!
  


怎麼感覺上,好像高呼口號大於真情至性流露;

怎麼觀感上,好似為宣傳而大聲疾呼的口頭禪?


請沉靜心靈,

仔細閱讀《孤獨》!
 
英文書名本是
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 《孤獨:回歸於自我》

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 Anthony Storr (安東尼、史脫爾)

八正文化即將出版一本精緻書籍中之極品

 

活出自己,

與最真實的自我對話。

 

亞馬遜4.5顆星好評

曾獲選中國時報『開卷』1995年度十大好書

   

閱讀是一種生命中獨自享受,無人能深刻體驗到自我所體驗的文字內涵;

閱讀安東尼‧史脫爾《孤獨》,更是難將心得訴諸語言,

更何況是一字一句寫下來心中的心得。

畢竟,每個人都有不相同的成長背景、難以類似的思考邏輯,及遭遇困難挫折大不相同,

怎能將《孤獨》之後的領悟心得,確切地將體會和領悟傳達出來?

不知道一般人閱讀完之後,會不會有 "難以下筆" 之猶豫不決,

抑或是,邊看《孤獨》邊點頭如蒜倒,

下筆寫心得時,又難上加難,

唯恐誤解《孤獨》之真諦?

   

「親愛的,孤獨小姐今天好嗎?」

相同的句子是

「親愛的孤獨小姐,今天的你好嗎?」

  

兩種疑問句,都常常是自我早上起床問候自問自答的喃喃自語。

從幼兒時期,就深刻了解到孤獨並非孤單,孤單是一種缺乏陪伴的感覺,而孤獨卻是一種自處的能力。

時常發揮想像力,將童話故事換成別種人物說給自己聽,

諸如白雪公主換成灰姑娘,被可怕的後母欺負時,會叫七個小矮人出面幫忙等等的故事。

並非像史脫爾在《孤獨》之中,提到英國小說家安東尼特洛勒普 (Anthony Trollope) 幼時孤單和缺乏同伴(P.154)

也非論及英國童話作家碧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 童年沒有特別不快樂,但非常孤寂。(P. 156)

相對的,親愛的孤獨小姐可是圍繞在一大群男生當中,過著每天 "騎馬打仗" 童年生活。

  

當生命歷程之中,「孤獨感」發酵至巔峰時期,是在美國達拉斯數個年頭。

從一個繁華喧囂不夜城台北,到達一個夜晚九、十點,街道就黑暗寂靜的都市裡過生活,

自己與自己相處之時光,從零到無限之狀態,孤單已非所能形容的字眼,

馬上,本能潛在能力之孤獨,被遺忘在幼兒時期之想像力,蹦跳出來,衍伸到「孤獨小姐」現身。

日常日子還是要繼續向前行,無論是遭遇到語言溝通障礙,亦或是生命中遭逢困難挫折,

每天問候「孤獨小姐」儼然成為一種自我鼓勵和增強信心的力量來源之一。

  

史脫爾在《孤獨》之中,

也論述「喪偶、離婚、失業、身體的創傷,或牢獄之災等生命中不幸的遭遇,...就會對後來的疾病產生相當大的影響。」(P.183)

非常不巧的是,孤獨小姐在美國遇到上數之一半的境界,也可想而知,也罹患過輕度憂鬱症。

心靈沉溺於某種與自我矛盾情結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這個階段,「尋求自我和諧」的反應機制出現,

藉由每日書寫詳細瑣碎的日記,和獨自尋找發洩精力的運動,

成為一種自我協調的工具。

  

《孤獨》在第十二章『完整性的可望與追求』,

可算是史脫爾用以強調「孤獨」之最高境界。

史脫爾在《孤獨》之陳述風格,以循序漸進和步步驗證的內容,

無論是學者們,或是普羅大眾的讀者,都能跟隨他的筆鋒階段性漸次領悟。

這種寫作風格是客觀而理智的,週而復始的著重於「孤獨是一種自我獨處的能力」,

而「孤獨」並非為一般人刻板印象,成為精神疾病的代名詞;

相反地,「孤獨」是一種人生中樂觀進取的潛能。

  

如果讀者正處於自身衝不過的「關卡」時期,

史脫爾的《孤獨》會是一種提供內在尋求和諧的工具書。

當閱讀完《孤獨》時,

也希望能夠替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孤獨小姐/先生」,

有耐心傾聽「孤獨小姐/先生」發岀聲音,

無論是藉由寫作、繪畫、音樂,和大自然來達到和諧狀態,

堅持無悔地好好栽培「孤獨小姐/先生」,

達到史脫爾引述華茲渥斯之境界:『.......孤獨是多麼從容,多麼溫和。』


P.S. 非常感謝aTou用心的心得文。很高興這本書帶給您豐富的收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發表於娃娃看天下
作者:
瑪姬
 

當你覺得自己情緒快要崩潰的時侯
,
或是負荷過重的壓力就要爆發的時侯,
脫口而出的那句話可能是 : 讓我一個人冷靜一下!!! 

孤獨
, 是一種靜態的自我療癒, 想像, 可以自由的被放逐......
 

這是一本探討孤獨的書
, 對於孤獨的解讀,
每個人或許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寂寞的人, 常常抱著大把時間獨處著,
然後開始懷疑, 自己的存在感是不是那麼的有必要;
而有的人, 生活的空間, 被別人佔的滿滿的,
渴望著一個小小的空間, 一些短短的時間,
讓自己可以享受一段可以獨處的奢侈時光. 

作者安東尼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
,
社會觀點普遍認為, 完美的人際關係, 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臻於圓滿,
而一個喜歡獨處, 不愛與人接觸的人, 則八成有人格的缺陷,
但安東尼認為, 我們不該過度把人際關係理想化, 人際關係也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徑,
擁有獨處的能力, 也能為人生帶來幸福與成就, 

書中提及作家
, 哲學家, 音樂家, 甚至是宗教聖人,
大多喜歡並擁有許多獨處的時間,
長時間的獨處並沒有阻礙他們得到幸福, 甚至成就了他們的某些專業. 

不過
, 瑪姬想把孤獨講的簡單一點,
有時害怕寂寞喜歡熱絡的氣氛, 三五好友的聚會, 唱歌, 喝酒.
有的人在聚會結束之後, 心中感覺溫暖而踏實,
有的人則會在回到家之後感覺更加寂寞而空洞.
填滿時間的人際關係, 並不絕對能讓人變得比較快樂, 

特別
, 是在心裡受了創傷的時侯,
朋友或家人的安慰, 或許可以指引出一些方向,
, 自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 才能真正幫助自己走出陰霾. 

我們不一定要有很多朋友
, 我們只要有一些真誠的朋友~ 

孤獨一書中有許多面對孤獨的真實故事
,
也有一些嚴肅的孤獨理論,
許多人際關係的書會教大家如何跟別人相處,
但孤獨一書試著讓人學習跟自己相處,
如果從書中讀出一些與自己相處更好的能力,
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會非常的受用! 

就像有人說得先學會愛自己了
, 才會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那麼, 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了, 才更容易與別人好好的相處~ 

瑪姬非常贊同書封上的一段話
:
人類很容易疏離自己最深處的感受與需要,
唯有 "孤獨" 可以讓我們深觸內在世界 

P.S. 多謝瑪姬用心的心得文~ 很高興這本書帶給您滿滿的收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發表於chanyu & pink fly unit

作者:chanyu 
  

人總在尋求片刻寧靜而不可得。咖啡館裡一杯瓜地馬拉的恬適被談興正濃的老太太們打斷;午後昏頭小睡一次次驚醒於急促電話鈴或疾駛而過拿掉消音器的機車;想要逃離都市嘈雜,動身前往照片上的風景,卻發現自己置身在同樣迷惑的擁擠人潮。有一種孤獨的需求被忽略了。吊詭的是,社會發展卻讓人有愈來愈孤獨的趨勢,辦公室裡相鄰而坐的同事不開口交談而用MSN;網路上寫的天花亂墜生活中卻找不著人對話,與監獄等「強制的孤獨」相比,倒像是人們自己關上了牢籠。

 

對特定領域無所悉的人(如我)會犯下的謬誤,是將最為人知的,逕賦予它「是正確的」意義,所以在精神分析上就會佛洛伊德這個、佛洛伊德那個。殊不知佛洛伊德雖是精神醫學的重要里程碑,但自其後早有修正或另展新局,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除引佛洛伊德的本能論外,亦引對立一方的約翰波爾比的對象關係論,對兩者皆有贊同與駁斥。波爾比的「對他人的親密依戀就是人生之軸」論點在史脫爾看來仍未免狹隘,人們過於偏倚人際關係重要性,而將孤獨視為洪水猛獸,事實上,孤獨適足以讓人內省,也是創造發揮想像力的來源。

 

宗教也被史脫爾用來說明人生之軸的對象並非只限定於人與人之間,其對修道院的看法是「唯有過著冥想和嚴守戒律的孤獨生活,才能達到完美的理想…(修士)並非不知道親密的依戀或依戀的渴望等情懷,但是他們視之為擾亂心神的現象,也堅決阻止發生。」唯在《自製男人》一書,諾拉‧文森扮成男人混入修道院,據她觀察,該修道院修士們害怕親暱會引出不當關係,因此刻意疏遠表現熱情的成員,壓抑與人交好的念頭(連擁抱也很少見),亦承認在修道院生活中,孤獨仍有一定程度代表苦悶。

 

在「第三個時期」一章中,史脫爾以作曲家們的晚期作品,均不再如早中期為聽眾而作,而更像是為自己而譜,說明人到晚年會減少對世俗與依戀的追求,轉而與自我內心對話,為死亡的來臨作準備。果真如此,不啻為理解人類創作或行為的重要參考。同時,史脫爾流露出愛好古典音樂不遑多讓之情,令我莞爾,或許也會撩撥起讀者一探古典領域的好奇心。

 

閱讀是一個人的事,在書與我,文字與眼睛之間,進行著無視身旁世界的交流,好似周遭高分貝的喧鬧瞬間如海浪退潮般消逝,偶爾從書中抬頭,世界於我依然無聲,而當視線再聚焦於紙本上,足以讓一切聲音退卻的就是我與我自己的交談。我們一齊唸著紙上的文字,倘若一不小心失神,就捕捉不到它想傳達的話語,而擾人噪音就會抓緊時機如猛獸反撲回來。但如果我們夠專心,獲得的回報不僅是能將外界隔絕的寂靜,還有無窮的想像與創造。這是不是就是孤獨能夠帶給人們的面向之一?還是,一切都只是我的幻覺?

 
P.S.感謝chanyu專業的心得與指正!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