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孤獨世界氣象萬千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余德慧
一般人寂寞孤單,常是因為心靈空虛,而不是孤獨。孤獨真正讓人心傷的只有,伊人已逝、親人已杳、愛犬走失,那曾經在內心衝激著滿足的感情突然被抽瀉而光;反之,人生最幸福的時光卻是伊人安然、親人仍在、愛犬蜷伏腳邊安眠,而我獨自一人在燈下埋首工作,縱然無人陪伴,我心依舊幸福滿滿。
史脫爾是個超凡的精神科醫師,他看透心理治療理論的諸多問題,反對電視、廣播傳送那些庸俗的心理論調,動輒就把孤獨與憂鬱症綁在一起。這是對孤獨的污名化,也是一般不細察的心理工作者常犯的毛病。很少人會相信,生命的孤獨往往具有一種轉化的力量,是轉化成生命泉源的契機。例如災難之後,喪失配偶的男女在悲痛之餘,會開始對亡夫或亡妻說話,甚至寫信或日記,這些哀痛的書信反而能使喪偶者不自覺地走上自我療癒的過程。
史脫爾是對的。他清楚地指出,孤獨是個讓人富有想像力的時刻,人真正害怕的並非孤獨本身,而是對應處境時出現「想像的危險」,例如發現自己陷入被孤立的危險或留在險境卻求無奧援等;同樣地,喪親喪偶之痛來自死去的人緊緊構成我們想像的「自我」有著被撕裂的感覺,那撕裂的部分在空茫之境晃蕩,這些都是屬於安全的殘破所併發的想像,而一般的安全性想像則培育成熟的獨處能力,如英國名精神學家溫尼考克特別強調「有母相伴的嬰兒獨處」之重要性,也就如「孟母紡織,孟子於旁嬉戲」那般時刻。許多父母師長喜歡對獨自玩耍的小孩橫加干涉,可說是不智之舉。過度被干預的孩子容易「假裝順從」,長大後就會養成「虛偽」的習性,在人前人後表現不一。
傑出的文學家與藝術家,由於其本身的創作性格,容易罹患憂鬱症。但科學研究往往將他們長期的孤獨創作與憂鬱症相連結,甚至製造出假象,把孤獨與憂鬱症串連成因果關係,這其實是種誤導。史脫爾力排眾議,提出一個嶄新的論點:創作反而是療癒之乘具。一個憂鬱患者沈潛於深度心靈空間,乃是一種自動療癒。我贊成這個觀點,在孤獨創作的深度心靈裡可以讓虛幻飛翔,反而可以使精神進入一種不分現實或虛幻的寬容世界。這樣的深度心靈,卻常被過度解讀為精神症狀的前兆,此種誤解迄今未消。
撇開孤獨被過度病理化、問題化不談,在此要進一步指陳,孤獨本身是一種自我深納的狀態,孤獨的滋味不是寂寥。世人往往將孤獨與寂寞連在一起,其實也是誤導。寂寞來自一種熱鬧的冷卻,就如習慣家裡熱鬧的老媽突然在兒女出外之後感受到的冷清,這是與依附息息相關的另一面。但孤獨卻不是依附關係的副產品,它本身有其自主性,就如深夜埋首燈下的作家、整夜未歸的實驗室學者、思考數學問題的教授等,他們不但有著強大的自主性,而且在他們的現實之外還開啟了一個非現實的空間,所有的思慮、想像、樂趣都在那非現實的空間熱鬧登場,反將現實空間擺著不動。表面上是孤獨冷清,內心卻是炙熱異常。
這是一種非常自我充實的孤獨,是一種強大的自我能力。一般人常在放假的時間,突然覺得不知要作什麼,只好無聊地看電視,以為是休閒,其實是心靈被淘空的警訊。而自主性的孤獨往往是個人生涯的骨幹支柱。我曾經看一個農夫,一有空閒就用木條編東西,我也看過一個中學老師,閒來無事便寫些文章。雖然他們不是名家,但看著他們毫不費力地就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在自己的心湖清閒地滑動船漿,悠遊在自己的天地裡,便深覺此乃無上之幸福。我也曾經看過一些學者為寫論文而痛苦萬分,一些被人逼稿的作家據桌苦思,一旦解放,就要到處與人聊天、旅遊或聚會。很顯然,社會的樂趣可以使人的自主性降低,這些人表面上盤據高位,卻如吸鴉片般地要求社會供輸刺激,這才是真正的精神貧乏之病。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孤獨的品質等於個人的天才性,例如說,一個不自覺陷入寫作孤獨裡的人,就注定了他作家的天才性。這裡所謂的「天才性」指的是能不費力沈浸於某事的能力傾向,它與外在壓力所逼出來的作為並不相同。如果一個人的天才性是處理事情,你會看到他在處事方面十分熱心,可以花數小時來談一件事;政客的天才性是有握不完的手,臉部總是能自然擺出悅眾的笑容。此外,天才性不盡然表現於外在的成就,兩者就如基因的顯性與隱性一般。大部分的情況是外顯的表象偷渡其隱性的天才,故一個出家人可能喜歡寫詩歌而成詩僧,一個教授可能善於木工而成其重要的休閒。
換言之,孤獨是我們的內在深度使然。無法忍受孤獨的人可能缺乏私密的非現實空間,以致過度沈溺於現實。如果人的內在空間被打開,孤獨不但成了必要,更可能在這時刻才有非常充實的生命。作家卡夫卡即是一例,他的現實充滿了父親粗暴、對愛情的怯弱、對時局的不滿以及對自己無能的惱恨。某個深夜,他突然進入一個別人無法涉足的文學天地,領會到那非現實空間的甜美深刻,才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
若把孤獨—內在深度—天才性三者相連,可以隱約看到一種生命的塑形,我們一生中最核心的事物都是此三者合作完成的,而且我發現三者的各種不同組合所造就的生命藍圖十分清晰。例如,不成熟的孤獨者(不喜歡孤獨、獨處的時候會出現恐慌、焦慮的心情)很少經營有系統的內心深度,他們的內心深處就像慌張的盜採者,東一個坑,西一個洞,無法連成平穩的盤底,而其天才性也偏向零散,這樣的組合可以看出某種懸吊著的一生,高不成、低不就。而成熟的孤獨者(自主性高,獨處時刻反而更專注某事)常於孤獨之際自我飛翔,在非現實的空間孕育著支撐的力量,所以,他們的內在底盤沈穩開闊,無論從事何事都能顧慮周詳,其天才性的潛能如自然花開,渾然天成。
奉勸本書的讀者儘可能把焦點放在成熟的孤獨案例,不必太在意不成熟孤獨所引發的躁鬱症、憂鬱症或神經症的解讀,才能在閱讀本書時獲得最大效益。畢竟孤獨的內涵氣象萬千,豈是醫療可以說盡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