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震武林封面網路.jpg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論劍於樂章之上,
名俠義士、刀光劍影、愛恨情仇現於音符之間。
這該是怎樣一部武俠巨譜?


「簫」是樂器,在武俠的世界中,也可能是武器,
和俠客之間有著剪不斷的關係。

享譽海內外的世界級笛簫大師陳中申,
破天荒以武俠貫穿音樂,
透過各類簫與古琴、琵琶、鋼琴、古箏的合鳴,
串出一場結合視覺與聽覺、痛快淋漓的江湖奇遇!

精彩內容搶先看:



2008年9月26日晚上的國家音樂廳,這是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會。

「簫聲震武林──陳中申簫獨奏會」,除了是一場絲竹音樂的聽覺饗宴,戲劇性的武俠主題與敘事,充滿劇場感的舞台,使這場音樂會同時也是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視覺奇遇。

最特別的是,這是一場令人愉悅、開心的音樂會。每一個聽眾都充分感受到演奏者活潑頑皮的個性,彷彿這是一場以音樂為主題的遊戲,台上的人玩得開心,台下的人也感染了這份快樂與自在,單純的喜悅,在音樂廳裡前後上下迴盪著,直至音樂會結束仍久久不散……


老頑童的「簫聲震武林」

陳中申出身於鄉間,雖然墮入台北紅塵幾十年,仍保有庄腳人樸實憨厚的個性;雖然已經是名揚四海的笛簫演奏家,可是沒有架子,人人可親;雖然已年過半百,仍然保有赤子之心。他喜歡逗弄小孩,寫了很多受歡迎及得獎的兒童音樂,對新鮮的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以及追求的熱忱,他幽默風趣,愛開玩笑,有時也會調皮搗蛋,常做出一些讓人絕倒的事,而被朋友冠上「老頑童」的名號。

為什麼會以「簫聲震武林」為主題?

陳中申十年前就曾與中國、香港演奏家開過一場同名音樂會,但演出曲目和武俠毫無關係,直到兩年前他受託寫了一首《九陰真經》,加上另一首劉學軒寫的《碧海潮生曲》,才算有了兩首與武俠直接相關的曲子。

「簫給人神秘、悠遠又充滿哀愁的印象,一般人都覺得簫比笛子沉悶,所以我想,如果以武俠為主題貫穿整場音樂會,有一個故事性,有助於擴展聽眾的想像空間,更易於欣賞。」

這次嘗試無疑是成功的,陳中申在音樂會上吹奏包括琴簫、洞簫、排簫、半音簫、長笛簫,乃至長達242公分、需由三人幫忙按孔的巨簫,並與琵琶、古箏等傳統樂器及小巨人絲竹樂團合作,為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武俠人物與元素注入新生命;每首曲子之前都精心安排一段引出主題的詩歌朗誦與多媒體影像,以期為聽眾帶來更豐富多元、「聲色俱佳」的聽覺饗宴。國家音樂廳幾近八成的滿座與不時傳出的笑聲,便見證了這場音樂會與觀眾的零距離。
【關於陳中申──是笛子找到了我】

從十一歲在彰化秀水的菜市場旁第一次見到笛子起,陳中申就和它結下不解之緣。早年笛子的樂曲和曲譜極為稀少,中國的「匪曲」更是禁忌,這個愛上笛子的年輕人,一遍又一遍聽錄音帶,自己抄譜、記譜,吹出一首又一首樂曲。

就讀台中師專期間,他也學習西洋長笛,並開始為笛子作曲。1979年,師專畢業後在新竹橫山鄉大肚國小任教的他,參加當時盛極一時的「五燈獎」節目,一路過關斬將,不到三個月就得到五度五關的榮譽。隨即進入同年甫成立的台北市立國樂團──它也是台灣第一個專業國樂團。一年半之後考入東吳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組進修。

其後數十年,陳忠申不但持續在笛簫的吹奏方面用功精進,在作曲、指揮方面也有深厚的學習和經驗。他是一位笛簫演奏家,也是作曲家、指揮家,還有一個身分是老師。

目前在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任教的他,說起學生的表現難掩開心:「今年香港中樂團(全世界待遇最優渥的國樂團)招考一名笛演奏者,中國、香港、新加坡、台灣二十幾位好手應試,結果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我的學生。」聽說錄取名單揭曉時,也擔任(圍幕)評審的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說了一句感言:我們要回去檢討一下。

陳中申在笛簫領域的造詣與建樹,使他不但是台灣笛簫界的大師,也是世界級的大師。

 ●1985年南非Argus報評其「明亮的台風及精湛的技巧,已有James Galway(西洋長笛大師)的風範」。
 ●1993年美國The Times評其「精彩的演出,值得全場觀眾的起立喝采」。
 ●1997年德國Der Tages Spiegei(每日鏡報)評其「超群的技巧,在歐洲亦能證明他竹笛大師的地位」。

「不是我去追尋笛子,是笛子找到了我。」這是陳中申形容自己的音樂之路時常說的一句話。對他而言,笛簫是抒發情感的方式和管道,「只要吹奏起來,就覺得快樂、自在。笛簫所給予我的,是一種生命的滿足。」

【陳中申簡歷】

笛簫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
出生在台灣雲林、成長於彰化。

1976  台中師專音樂組畢業,隨陳澄雄教授學習長笛。
1984  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隨馬水龍、盧炎主修作曲。

1993起隨徐頌仁、黃曉同學習指揮。

1978-1979  小學音樂老師
1979-1981  北市國創團團員,並任管樂組首席。
1984-1988  北市國團員兼研推組主任及青年國樂團指揮。
1989-1991  創辦台北絲竹室內樂團。
1992至2004  北市國擔任指揮。

2004年至今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

1979  獲台視「五燈獎」笛子五度五關及全國簫獨奏比賽第一名。

1979年起出版個人專輯十餘張。

1985以《笛篇》獲金鼎獎唱片「最佳演奏」獎。

由其首演的笛曲有五十餘首,其中以《梆笛協奏曲》最著名,曾與世界各國著名交響樂團演出此曲。

1976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樂類第一名(作品:搏浪)。其編劇作曲的音樂劇《雞同鴨講》,被選入台灣及香港的國小音樂課本欣賞樂曲。其製作及作曲的台語兒歌<紅田嬰>、<火金姑>獲1999金曲獎「最佳兒童唱片」及「最佳演唱」。兒童合唱曲「永遠的楊喚」獲2006金曲獎「最佳作曲」(作品:春天在哪兒呀)、「最佳演奏」、「最佳演唱」及「最佳兒童唱片」四項提名。指揮「絲竹傳奇」CD出版,獲2005金曲獎「最佳演奏」。

任北市國指揮12年間,對推廣國樂及本土樂曲的創作卓有貢獻,也曾獲邀指揮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專業國樂團演出。

1992年  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正文化 的頭像
    八正文化

    八正書鄉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