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論注疏cover
『大日經』及『金剛頂經』所明皆不過 -----

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爲究竟
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眾生皆能成佛


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即一切教義不過此三句,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足見《菩提心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


釋惟勵法師以其所知所學與所悟,爲全文造疏註釋、白話簡義與顯理,字字珠璣,實屬深入淺出,鞭辟入裡的一部論典註疏。

作者簡介:

釋惟勵法師
青龍山不動寺 住持

釋惟勵法師
釋惟勵法師於民國二十年出生在台南縣麻豆鎮,
早年求學時主修化工。
民國四十九年於十方大覺寺剃度出家,
而後師事上懺下雲法師、靈源老和尚、道源法師等,
並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在民國六十年至七十三年間陸續至日本修行,並專攻真言密教。
回國後,於屏東縣高樹鄉建立道場,即『不動寺』,
以不動明王為本尊,顯密兼弘。
著有《不動明王信仰》(八正文化)、《菩提心論註疏》(八正文化)。


作者序:

真是一段漫長的歲月!

從我開始著手寫『菩提心論註疏』以來,悠悠歲月,屈指一算已過了一千多個日子。在這段時間裡,我以個人所知所學與所悟,一心一意想要為『菩提心論』撰寫詳明易懂的註解。只不過,內容愈寫愈多,卻愈覺得有必要再更深入,所以篇幅益長,最後在大抵定稿時,決定再增添『簡義』一項,以便讀者能先知其大意,再詳讀其內涵。

如果問我為什麼要為『菩提心論』註疏,我想,那是因為我認為『心』是一切的原動力,有心才會有行;有了意念才有前進的基點。學佛也是一樣的,有人在沒有學佛之前,便對佛教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成見;有人只學習了佛教的儀軌,便認為自己已親近了佛。其實,修行是需要孜孜不倦、努力精進的。就像是學術研究一般,如果你深入一個專業的領域潛心研究,便能漸漸了解其精髓所在,終致融會貫通。學佛亦然,除了恭敬地遵守儀軌、禮拜諸尊之外,如何提昇自己對佛理的了解,也是修行上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這能使你精進,幫助你邁向開悟之道。

在『大日經』與『金剛頂經』中清楚闡述著『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即是一切教義皆不過此三句,而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足見『菩提心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換言之,如果人們得到了佛的智慧,便能體會蘊藏著諸佛功德法的菩提心,如此一來,很快地便能悟得佛的境地。『菩提心論』便是一部開啟眾生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論述。慚衲懷抱著戒慎恐懼之心為此論造疏註釋,希望對眾生的修行有所助益。  

敬識
撰序於青龍山不動寺靜室


目次:

自序   釋惟勵    1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全文    1

菩提心總論 15
第一、菩提心概說    17
第二、大悲之行願    19
第三、大智之勝義    20
第四、勝義與行願    21
第五、大定之三摩地    22

【序說】 25
第一、關於當論之作者    27
第二、關於本論的流傳與著作年代    29
第三、關於本論的內容    31
第四、三心與四心之不同    34
第五、本論的題號    37

【壹】 解釋經題 39

【貳】 解釋撰譯者 45

【參】 科判 51第一、菩提心概說(正宗分第一)    53
第二、大悲之行願(正宗分第二)    83
第三、大智之勝義(正宗分第三)    93
第四、勝義與行願(正宗分第四)    129
第五、大定之三摩地(正宗分第五)    157

後記 227

附錄 231
真言宗普通行法則    233
九條錫仗經全文    247
關於九條錫仗經    2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正文化 的頭像
    八正文化

    八正書鄉網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