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發表於蟄伏,為了下一個夢想!
作者:致綠齋

孤獨,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


在一氣呵成地看完《孤獨》後,不由得想起蔣勳的孤獨六講,以孤獨冷靜的思考空間,保留對議題的顛覆和思辯。不同於蔣勳的感性獨白,本書作者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身為精神科醫師,運用非常多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來討論孤獨的意義,同時還以各領域的天才佐證,在他們精彩的創作過程裡,看見人類孤獨的成因和功用,也體認個人在「群性依戀」和「自我沉澱」中所激盪的火花,對於創作題材和泉源的提供是一重要驅力,甚而為一抒發和治癒的過程。因此,孤獨本身不應被貶抑,單身的人也不再有罪,能從獨特的自覺狀態中享受、精進,才是生活中應該關注的重點。


孤獨的本質


所謂孤獨,還牽扯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人在孤獨時的「自我意識」,有了這層認知,孤獨對自身才有意義,在培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時,漸漸探索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有自我實現的能力,成了本書一個很大的重點。作者強調的孤獨,並不是完全阻絕與人的交往,如同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說:「最不好的孤獨,就是欠缺真正的友誼。」﹙p.61﹚作者將孤獨這一人格特質提出,最主要目的是否認建立親密關係才是幸福的唯一來源,相反的,個人如果能與自己對話,在內心取得與周遭環境的和諧經驗,那麼就算是獨身一個,也是完整一致的個體。


為何孤獨

談到「孤獨」,不由得令人想起現今蔚為風潮的「御宅族」或是「魚干女」等族群,包括對於人際關係的疏離,只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或工作之中,這種生活態度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或許是無法接受的。本書作者也無意為他們脫罪,只是提供另一個角度的看法,孤獨時如能從自己的興趣或專業中得到自我肯定,在工作中得到愉悅,那麼犧牲的愛情或親密關係,對當事人來說也只是成就的交換選擇罷了。如同許多害羞但有卓越成就的作家一樣,如兒童文學作家波特、小說家卡夫卡,不管是先天內向的個人特質,或者早年喪親的影響,孤獨以及孤獨所伴隨的創作能量﹙或者其他領域的投入﹚,這些都是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立場抉擇,這樣的生活和一般人對幸福是婚姻美滿、兒女成群的定義,不應有高下之分。


體驗孤獨

藉由對多位音樂家、作家的心理經驗剖析,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提出以下結論:「我們大家都需要在世界中尋找某種秩序,也都需要尋求自己存在的意義。那些特別專注於這種追求的人,證實人際關係並非尋求感情滿足的唯一之道。」﹙P.239﹚所以,當無可避免的孤獨經驗降臨時,把握這樣的機會探索自己,以自己的興趣為方向,也不失為一個改頭換面的新契機。

P.S.非常感謝致綠齋用心的心得,因為一些原因,她的試讀本是最晚寄出的,但她卻第一個完成試讀心得,速度之快連小編都嚇一跳呢!(看樣子她應該收到當天就看完了) 在此給她拍拍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