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吃不上火  

防止上火,就杜絕一切上火的食物?
        有的人愛上火,所以就特別注意防上火,小楊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生活中小楊嚴格地管著自己的嘴,那些被列為會引起上火的食物她一律不沾,還經常向別人傳授吃哪些食物可以祛火。然而不幸的是,她並沒有因此更加健康,反而比原來更敏感,不僅上火依舊,還比別人更不耐寒熱,甚至出現了月經不調、腰膝酸軟、頭暈乏力等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她原本陰虛火旺,但長期飲食過於苦寒傷損陽氣,而致陰陽俱虛。
        上火本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症狀,不僅僅風、寒、暑、濕、燥等外邪侵入機體會生熱化火,臟腑機能失調、精神過度刺激、生活不規律都能引起上火。大多時候改變一下飲食起居,這些症狀很快就能好轉,嚴重一點兒的對症吃些祛火藥也會很快康復。但是像小楊這樣怕上火,溫熱的東西一點兒不吃,就太極端,走入了養生誤區,結果可能比那些不懂養生的人更糟。

中醫認為,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依賴於陰與陽相互協調統一。
        陰陽平衡了,人才會健康。能夠滿足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需要的就是食物,飲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物質來源。而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性及酸、苦、甘、辛、鹹五味,我們的飲食直接影響著機體陰陽的變化。因此,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合理搭配食物的四性、五味,才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完美狀態。
        對於風、寒、暑、濕、燥等外邪所致疾病,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載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用藥原則。雖然,這是治療疾病時應遵循的基本用藥原則,但推而廣之,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我們的日常飲食,我們可以利用食物自身的寒熱之性相互制約以平其偏性。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養生的法則。
         春夏陽氣升發,氣血趨於體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此時宜多吃偏寒涼的食物,如小米、蕎麥、綠豆、苦瓜、海帶、冬瓜、鴨肉、兔肉等,使體表腠理緻密,陽氣不易外泄。秋冬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內,表現為肌表緻密,少汗多尿,此時宜多吃溫熱食物,如黑米、羊肉、桂圓、大棗等。這樣可使肌表腠理開合有度,陰陽協調。
        在適宜吃寒涼食物的季節,還要適當搭配溫熱食物以防寒涼過度,同樣,在吃溫熱食物的時候,也應配以寒涼食物來預防溫熱助火。這就是中醫所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的原因。
        所以,健康的飲食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能一味偏食「溫熱」或「寒涼」,要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體質、年齡各方面因素來選擇合適的飲食搭配。只有各種食物協調供給,才能使機體獲得更全面、更健康的營養物質,從而保持「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八正文化邀您一起把健康傳出去!
以上內文節錄自八正文化出版的《養生! 吃對,不上火》

相關文章:
《養生! 吃對,不上火》清理腸道,消除胃火,吃蕎麥來改善 
《養生! 吃對,不上火》 檢查你的上火症狀有幾種 
《養生! 吃對,不上火》7/27正式上市 

arrow
arrow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