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的養生餐桌》精彩試閱

 

  在古代,軍隊打仗一貫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旦「糧草」出了問題,整個軍隊就會出現一連串的不良反應,甚至會導致全軍覆沒,可見「糧草」對於軍隊的重要性。對於人體而言也是如此。所以《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說,穀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而像水果、蔬菜、肉類則是主食的輔助品和補充品。

  為什麼糧食的營養價值較高呢?首先,糧食是純天然的,充分吸收了陽光、雨水,以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等各種糧食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現在的溫室大棚只有種蔬菜的,卻沒有種糧食的。糧食的生長過程是純天然的,沒有一絲人為的因素在裡面。再者,糧食只能增產,卻不能改變它的生長週期。糧食的種植最講究季節,像北方的冬小麥只能在秋季種,來年收,經過幾個月的成長,吸收天地精華才能成為糧食。早一個月或者晚一個月都不行,因為它無法與天地相容,也與天氣不符。所以,凡是糧食都是與天地相合,吸收了天地的營養。

  雖說肉類也有營養,那是因為動物吃的也是植物,它們吸收了植物中的精華,並對其進行了二次加工。但它加工的只是蛋白質,也就是精蛋白質,而天然的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卻在加工中流失了。所以,光吃肉是不行的。

  光吃肉不行,光吃蔬菜水果行不行呢?同樣不行!

  不少女孩子為了減肥整天不吃飯,雖然瘦下來了卻把身體給弄垮了,得不償失。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黃帝內經》中說:「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以,節食是很危險的。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不吃東西,身體自然也就沒有營養來源,身體的各個臟器也就因為缺乏營養而萎縮了。我們都知道田地裡的莊稼如果不給它澆水施肥,那麼莊稼很容易枯萎。同樣的道理,如果依靠不吃飯來減肥的話,身體早晚也會枯萎的。所以說,不吃主食只吃菜並不一定能幫我們減肥。

  從人的生理上看,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水果,非但不會瘦下來,很可能還會導致面色蒼白、精神體力衰弱等症狀。尤其是女孩子,很容易造成月經量少甚至絕經。中醫認為,肥胖並不是因為多吃主食造成的,而是由於體內脾、腎、肺臟的陰陽失調,多濕邪痰飲,無力完成水液的氣化和代謝,致使痰濕滯留體內。這是氣血和陽氣不足的表現。而不吃主食只會加重氣血不足,更無力推動運化,長此以往,身體的氣血就會更加不足。這也是為什麼常吃蔬菜的人會「面有菜色」的原因。

  當然,同樣是五穀雜糧,怎麼吃也是大有講究的。不同種類,不同色彩的穀物,其性情也不同,日常選擇,應當選擇與自己體質相適應補益的穀物,比如,體質虛寒的人不宜常吃大米,而宜選擇麵食。因為大米性偏寒,小麥性偏溫。只有掌握了如何利用食物的性味,和自己的體質相搭配,養生才能得心應手。

 

小米,老弱病人和產婦的「代參湯」

  小米也稱粟米,是北方通稱的穀子去殼後的物質。其味甘、鹹,性涼,歸脾、腎經。李時珍稱小米是「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的常用穀物,常作為「健脾、和胃、安眠」的食療佳品。小米煮粥時,上面浮有一層如油般黏稠的米湯,又稱「米油」,營養豐富,有「米油代參湯」的說法。我國民間自古以來把小米粥作為大病初癒或產婦的滋補食品,北方婦女在生育後,用小米加紅糖熬粥能起到滋陰養血的作用。

 

粳米,平胃氣、長肌肉的滋補之物

  粳米,是粳稻的種仁,又稱大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厭。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功效。米飯,是補充營養的主食;米湯,是治療虛證的食療佳品。《隨息居飲食譜》就十分推崇米湯的補養功效,認為濃稠的米湯可以代替人參湯,用以治療虛證。米粥可作為配合藥療的調養珍品,《隨息居飲食譜》就強調:「病人、產婦,粥養最宜。」

粳米的兩大功效通血脈,健脾胃

 

小麥,心病皆宜的「心之穀」

  中醫認為,小麥味甘、性涼,入脾、肺、心經,有養心除煩、健脾益腎、除熱止渴之功,適用於婦人臟躁、精神不安、悲傷欲哭、煩熱消渴、脾虛泄瀉等。

  小麥可分為淮小麥和浮小麥兩種。淮小麥的安神作用比浮小麥強,治療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應選用淮小麥煮粥,仲景名方「甘草小麥大棗湯」,是中醫治療臟躁症的效驗方。浮小麥是作用溫和的止汗藥,善止一切虛汗,所以補虛斂汗,以浮小麥為宜。

 

玉米,「富貴病」的福音米

  玉米,又稱玉蜀黍等,它味甘性平,具有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利肝膽、延緩衰老等功效。現代醫學認為,玉米對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壓病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玉米鬚也是一種食療佳品。中醫認為,玉米鬚味甘、淡,性平,具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等功效。可防治水腫、小便不利、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病、糖尿病、乳汁不通、慢性腎炎等多種病症。

 

蕎麥,中國人的淨腸之麥

  蕎麥性涼味甘,能健胃、消積、止汗。《食療本草》言其「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隨息居飲食譜》說它「開胃寬腸,益氣力,禦寒風」;《中國藥植圖鑒》則認為蕎麥「可收斂冷汗」。但蕎麥最主要的功效還在於清理腸道垃圾的方面,因此民間稱之為「淨腸草」。平時在食用細糧的同時,經常食用一些蕎麥對身體會有好處。

 

「糧藥」薏米,清熱利濕、健脾補肺的龍珠米

  中醫學認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健脾補肺、利水除濕、清熱排膿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拘攣以及水濕停留的水腫、泄瀉、尿少;也可治療咳嗽胸痛、吐膿血的「肺癰」和咳濁痰涎沫的「肺癆」。薏米不論用於滋補,還是用於醫病,作用都很緩和,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經常食用薏米對治療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效果。健康人常吃薏米,既可化濕、利尿,使身體輕捷,又能減少癌症發病的機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

《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封面  

《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

王鳳岐 著

 

arrow
arrow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