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天空島
原文出處天空島

「孤獨」,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在想,什麼是孤獨?它是不是孤僻或憂鬱症的同義詞?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孤獨,特別的想法讓我讀這一本《孤獨》有點像在讀剖析「孤獨」的大全,更棒的是,從《孤獨》一書走出來也彷彿帶著自己走過常有的孤獨行為,一股放心感讓我有走過自我療癒的輕鬆。

人是群居的動物,也是終究都會在體制下社會化的動物,一個從不跟別人打交道的人容易被認定為是一個孤僻的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期待之下,人們反倒容易迷失在社會行為當中,以為一個正常人格的發展就該跟社會有一定程度的互動。然而,本書作者卻不以為然,他舉出了好多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的例子,再再就是要告訴讀者,當一個人試著獨處並且面對內心真實的自我時,它會產生極高的價值。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說無聊,似乎永遠都在等著大人幫他安排所有的活動,那是他們從小缺乏跟自己相處的機會的見證。這樣的成長背景通常讓孩子更定不下心來,也終會孕育出一群在風暴期找不到自我價值的青少年。或許,老師家長們急於幫孩子安排一切之外,也該留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培養獨處的能力

慈濟大學余德慧教授在推薦序中提到~一般人常在放假的時間,突然不知要做什麼,只好無聊地看電視,以為是休閒,其實是心靈被淘空的警訊。電視是一個單向的溝通媒介,看電視時,我們的大腦被動的接收訊息,呈現空無的狀態,幾個小時下來反而會感到更疲累。閱讀是雙向的活動,作者將自己的想法透過人物情節傳遞給讀者,讀者則在閱讀活動中試著解讀作者的安排。史脫爾則認為要使頭腦起最大的作用,要讓一個人發揮最大的潛能,就必須要稍微培養獨處的能力。他說:人類很容意忽視自己最深處的需求與情感;而學習、思考、創新、與自己的內在世界保持接觸,全都要借助孤獨。比起閱讀,史脫爾更推崇孤獨時會有的私密思考行為

史脫爾在書中亦提到了創作家都習慣孤獨。他們不去尋找可信賴的朋友或對自己的困難有幫助的人,而是運用自己的天賦去順應、去解明本身的苦難。按照他的說法,孤獨讓一個人陷入與自己對話的沉思,創作活動幫助個人整理思緒發揮潛能。當我們將孤獨與憂鬱症劃上等號的同時,似乎更該正視造成憂鬱的無助感,這種無助感可以倚靠創作中消除。英國小說家格蘭姆格林(Graham Greene)說:寫作是一種治療的方式;那些不寫作、不作曲、不繪畫的人,他們怎麼能不發瘋、不憂鬱,又怎麼能逃避人類情境裡固有的恐慌呢?我有時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創作活動有它的價值,它更是人類迥異於自然萬物獨一無二的能力。

史脫爾正面肯定孤獨的價值,跟著本書的篇章,讀者歷經他對佛洛依德、榮格、波爾比理論的詮釋,從人際關係的意義、獨處的能力、孤獨的用處、強制的孤獨、想像力的渴望、個人的重要性、孤獨與氣質、分離,孤立,與想像力的成長、死別,憂鬱,與修復、一貫性的追求、第三個時期等等到完整的性的渴望與追求。史脫爾氣宇軒昂對孤獨的剖析,讓讀者從不同的面向更認識人性,也更認識了自己。

P.S. 感謝天空島精彩的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