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補夢人
作者:
impuzzle 


精神分析師波爾比曾說對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人生賴以旋轉的軸,當今社會服膺這句話的同時,卻也因為工業化加速掏空精神層面的基面而忽略『孤獨』最核心的本質。社會過度強調人際關係鏈結的重要性卻忽略孤獨正面意義,因而現代人對孤獨認知多半是妖魔化的:錯誤地將孤獨與憂鬱症或神經系統失調引發的自閉症相連結,在標籤理論集體作用下一般人不斷邊緣化『孤獨』的實際意義,導致那些喜歡品嚐享受孤獨的人們也因世人對該詞彙的敵對蔑視而自我質疑,不敢正視孤獨的積極力量,錯失許多跟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
 


是故作者安東尼‧史脫爾『橫眉冷對千夫指』,經過多年滿腹思索追尋將『孤獨』被棄之如敝屣的益處指出『以正視聽』。他不但引經據典地將各精神分析流派的著作加以引薦,甚至旁徵博引將各音樂家、作家、科學家的生平及心境遭遇作為案例,在在加深論文的說服力。搭配上諸位作家優美詞句更讓人充分浸淫在孤獨的萬千世界,親歷品味古今名人內心孤獨寂寥的境界,使自己更從容更健康地與內心對話,也許我們將發現自己獨處時平靜祥和的魅力,原先幽微心音竟可如此清晰,為徬徨無知的未來指點一徑明路。

 

終其吾等一生不免要遇到孤獨時刻,有人惶惶不安不敢正對內心的寂寥,鎮日藏身於人海裡頭藉以逃避那怕是片刻孤獨的席捲;有人卻選擇讓寧靜充分包圍自己,省思日常處世接物應對是否得宜,在一方專屬自己角落聽憑最真誠的心音。透過孤獨洗鍊我們不但更瞭解自身個性,也可漸漸體會人生存在意義,進而使自己更臻於完人。縱然有時孤獨來襲時不免感到鬱悶氣結,甚至會出現『不知人生存在意義』的徬徨無措,但這些不過是必然要出現的短暫負面現象,一旦越過這個境界我們將能以更清澄的心態去面對未來人生。

 

作者在書中提出許多新穎且正確的觀念讓人茅塞頓開,也對孤獨的能力與用處更加心領神會。人在遭逢死喪不免兀自感懷,在這個承受極大情緒壓力的端點任何不妥舉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是故作者不但主張要任憑悲哀情緒尋找宣洩出口而非『強裝笑顏』地掩藏,他也進一步強調遺族身邊的朋友家人應鼓勵彼等有『守喪』的孤獨時刻,而不能僅僅膚淺地認為短時間即重拾往常生活的人值得稱許。藉由一定期間的情緒療傷可以讓他們認清親族逝去的事實,讓孤獨去治療填補那塊破洞直到終於走出悲慟陰霾,也才可說是心靈痊癒。

 

作者另外闡述佛洛伊德、容榕等許多心理學家的正反派看法作為辯證論點,經由兩派不同說法相互攻防淬練出最精闢合理的理論,再加以信手拈來的資料佐證更容易信服於原先抱存質疑的讀者們。作者論述不但清晰有條理,甚且還舉出『非自願孤獨』的案例做為反例使論點更臻圓融:收押的嫌疑犯因長時間拘禁使他們容易對質詢產生心理投射,最後因為受不了精神折磨而不打自招;反觀梭羅等散文家因出於自願性孤隱更能體會孤寂的箇中滋味,經歷『第三時期』的心靈洗鍊因而揮毫出歷久彌雋的作品。但誠如作者於書中所言,自願/非自願性孤獨的後果並非截然二分,考量到許多個性以及生長環境的應變數也容易呈現不同結果,端看吾人採取怎樣的心態去接納。由此可看出作者並非強加灌輸絕對的意識型態,正反例證並陳使得文章更顯中立不偏頗,這樣不危言聳聽的論述反教人信服。

 

這本成書於1988年的作品《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在現今缺乏適當孤獨調劑的社會中重新出版有一定的時代意義。雖然故事整篇學術氣息過於濃郁而有種『掉學袋』的考究意味,加上內容深具哲理而不是那麼容易心領神會,但作者流暢的筆調與鏗鏘有力的邏輯說服還是讓人不禁折服,相信這本書必定是歷久彌堅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佳作。人生路上我們可能孑然一身,但切莫忘記孤獨的康莊大道上還有其他人與你我並肩獨行著。

 

Note

①比起外文封面個人比較鍾愛中文版封面呢~


P.S. 感謝impuzzle超棒的心得,篇幅雖短,但分析精闢,功力了得,令小編既讚嘆又佩服。另外,很開心他喜歡封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