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Forever Fish
作者
Forever Fish 

網路上的國語字典,對於「孤獨」有三個解釋:
(1)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 (2)孤立無援 (3)孤單寂寞;仔細一看都不像是好的意味,但是孤獨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推翻這種膚淺的表像,賦予它正面的意義 

Anthony Storr
本身是精神科醫生,這本書旁徵博引了許多名人跟例子,就像嚴謹的論文一樣,但是這樣也造成一個問題,如果對書裡面的人名沒有絲毫印象的話,在理解上就會狠狠打上折扣,對我而言,特別是後小半部的樂曲,什麼四重奏、F小調、大賦格......簡直就是瞎子摸象,比前面的佛洛伊德、容格論說,還要令我傷腦筋,一讀的時候睡意就慢慢襲上..... 

本書開宗明義: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重要,但並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來源,在非人際關係上
( 例如:工作 ),世俗眾人也能找到其它樂趣。甚至必須暫時剝離跟其它人的互動,讓自己陷入跟自己內心獨處的狀態,才會感到寧靜自在,譬如作家卡夫卡寫作時,就需要獨處,否則就會焦慮不安,因為這時候的人際關係就變成多餘的干擾跟妨礙;而上天甚至賜給人們固定獨處的時間,那就是「睡眠」,當人會在睡覺時其實就是一個人孤獨的,無需跟其它人配合,能讓人們暫時能忘記煩惱,進入屬於自己主宰的天地。孤獨甚至是良藥,否則怎麼會有人老是想出國旅行、深山隱居呢? 

書中不但提到孤獨的必需,還舉出了相關條件,那就是孤獨對人類是有益的,但是先決條件是並非被「強制隔離」,而是自願的;譬如自己一個人想靜一靜是一回事,但是被強迫關進監獄就又是另一回事,甚至「關禁閉」是最殘酷的處罰方式,因為它「強制」了一個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孤獨,無人可以對談交流、甚至連窗戶、陽光都被限制。所以重點就在「主動權」,有主動權的孤獨可以讓出空白、促進創意的發想,沒有主動權的孤獨就淪為懲罰的方式。
 

波特小姐
( Beatrix Potter 1866-1943 ) 是另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她是世界暢銷童書繪本『彼得兔』的作者,小時候的波特家裡是生活富裕的中產階級,但是被嚴格管教,所以缺少跟人相處的機會,因此她跟自己養的寵物 (兔子、蝸牛、蝙蝠、老鼠 ....)、遇見的小動物都變成了好朋友,才有一系列觀察入微的童話繪本出現,直到長大結婚後(47),生活有了另外的重心,創作反而減少;事實上對很多創作者而言,孤獨反而才是最佳的創作環境 


本書適合對心理學行為學有興趣的人反覆閱讀,尤其是裡面對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都有非常有趣的說法,譬如嬰兒之於母親的依戀,犯人對審訊的合作態度
.....可惜的一點,在於這畢竟是純粹西方的論說,如果對人物的過往歷史不了解,難免就會變得無味,相反的對人物典故愈了解,就會愈有樂趣。


P.S. 多謝Forever Fish用心的心得文。嗯,人物傳記那部份,小編雖然也不了解,但讀得挺津津有味的,可能個人感受不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八正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